(最新)常见传染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手册内容摘要:

进食咀嚼均感腮部 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 (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博跳动且跳动很快 )。 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 可用:薄荷 5 克 (后下 ),连翘 12 克,土金银花 15 克 (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 ),玄参 12 克,夏枯草 15 克,虎杖 12 克,荆芥 6 克,板蓝根 25 克,牛蒡子9 克,黄芩 8 克,黄柏 6 克,甘草 6 克。 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可连服 3~ 4剂。 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 可用黄柏粉 6 克,青黛粉 4 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 8 小时~ 10 小时。 休息 3~ 4 小时 换药再敷。 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 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二、热毒炽盛型: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 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 (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 )。 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 可用:黄芩 12 克,胡黄连 8 克,黄柏 6 克,蒲公英 32克,马勃 克 (布包煎 ),生蒲黄 克 (布包煎 ),夏枯草 18 克,柴胡 6 克,玄参 12 克,牛蒡子 10 克,甘草 6 克。 加水煎成 400 毫升,日分 2 次温服。 每天 1 剂,连服 3 天。 预防流行性 腮腺炎 方:凡未患过流行性 腮腺炎 又接触过病人者,可煎服下列中草药,每天 1 剂,连服 3~ 4 天。 土金银花 15 克,板蓝根 20 克,鸭跖草 12 克,蒲公英 18 克,蜜枣 5 枚。 加水煎成 300毫升,日分 2 次温服。 (如上述药物不全, 可用下列药物补充,缺一补一,缺二补二,依此类推。 替补药物及剂量为:大叶桉树叶 18 克,虎杖 15 克,马齿苋 20 克,败酱草 15 克 )。 7 常见传染病的中医 防治系列知识之四: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流行 性 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潜伏期一般为 1~ 3 日。 起病急骤,以高热 、畏寒、头痛、乏力、酸痛等为主要表现,此时呼吸道症状可不严重。 2~ 3 日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少数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以及便秘或者腹泻等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 中医 认为流感属 “时行感冒 ”,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 风寒证 主要有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轻按即感觉到脉跳,且有绷紧之感)等表现。 对此证可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 15 克,甘草5 克。 风热证 主要有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脉搏快,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脉搏跳动)等表现。 此证应予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 方药:连翘、银花 15 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 6 克,竹叶、荆芥、豆豉各 10克。 暑湿证 主要有发热、少汗、身体酸痛、头昏重、眼痛、口中粘腻、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脉捕快而不畅)等表现。 此证应清暑祛湿解表,常用香薷饮: 方药:银花、连翘、扁豆各 9 克,香薷、厚朴各 6 克。 以上三证的方药均应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药店买成药)。 煎药时宜于轻煎,不可过煮。 煎好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 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 此外,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尤其要重视预防。 可根据时令选择以下方药: 冬春风寒多发季节:贯众、紫苏、荆芥各 10 克,甘草 3 克。 水 煎顿服,连服 3 天。 夏日暑湿当令季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