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8框构桥涵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施工规范要求。 c)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以及拌制、运输、浇筑、养护等要符合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 d)盖板及边墙顶沉降缝应 与边墙沉降缝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e)以上各项检查合格并签认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f)就地现浇盖板时,支架拆除和涵顶填土按下述规定进行。 盖板混凝土或砌体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75%后方可拆除支架,但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涵顶填土。 ②防水层。 a)不同防水层种类的施工部位及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b)待混凝土干燥后,平整清洁基层才能进行防水层施工。 施工质量要求,层厚薄一致,卷材粘贴牢固,搭接封口正确,不得有损伤。 c)以上各项检查合格,签认后方可允进入涵侧填土工序。 ( 7)箱涵 与路堤连接处填筑。 ①涵洞两侧填筑必须是在涵身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填料质量和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填筑应从涵身两侧同时对称、与相邻路堤按水平分层一体同时进行。 两侧 1m 范围内的填筑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压实或采用冲击夯作业。 16 ③当涵顶填料厚度超过 1m 或路面道碴填至枕底时,始允许施工车辆在涵顶通过。 ④箱涵与路堤连接处应按设计要求的标准填筑过渡段,但涵顶距地面高度小于 1m 且不足路堤高度 1/2时,可不设过渡段。 ⑤过渡段基床及基床以下压实标准: V=350Km/h地段 项 目 级配 砂砾石 级配碎石 检 验 方 法 基床表层 地基系数( K30) ≥ 190Mpa ≥190Mpa 基床底层每过渡段检查 2 点,距路基边 2m处两侧各1点 孔隙率( n) 18% 18% 每填高一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左右各1点。 基床表层 以下 地基系数( K30) ≥150Mpa 基床底层每过渡段检查 2 点,距路基边 2m处两侧各1点 孔隙率( n) 28% 每填高一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左右各1点。 V≦ 160km/h,基床表层以下 项 目 A 组填料 检验方法 基床表层 地基系数( K30) ≥150Mpa 基床底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距路基边 2m 处两侧各1点。 孔隙率( n) 28% 每填高一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左右各1点 17 基床表层 以下 地基系数( K30) ≥120Mpa 基床底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距路基边 2m 处两侧各1点。 孔隙率( n) 33% 每填高一层,每过渡段检查 2点,左右各1点 ( 8) 予制盖板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予制盖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吊、运、安装。 ②安装前检查盖板长、宽尺寸和涵洞与安装有关的部位尺寸,影响安装的部位提前进行修整。 ③接合面混 凝土应清洗干净,安装时应先将接合面混凝土洒水润湿,按设计要求将接缝填满,塞实,抹平表面。 ( 9) 监理检查盖板涵各部位允许偏差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20〕 160 号的规定。 ( 10) 钢筋混凝土圆形涵洞,其圆管予制或购置成品管节,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管节端面应平直,正交管端面应与管节轴线垂直,斜交管端面与管节轴线斜交角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管节内外壁混凝土表面应坚实、光洁、圆顺、无蜂窝麻面,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③ 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④管节各部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20〕 160号的规定。 ( 11) 圆管涵安装管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进行: ①管节应按设计坡度安装,每一沉降段的内侧管壁应对齐平顺,管节必须支垫稳固,管座范围内基础顶面应清洗干净,不得有泥土、 18 杂物。 ②平接管接头缝宽度一般应为 1~ 2cm,采用设计规定材料连续填塞密实。 插口管接口应按承插口迎水安装,环状缝隙应均匀,应用设计要求的防水材料将环状缝隙填塞紧密。 ③管节安装完毕,应复查每一沉降段及全涵长度和流水面高程,经确认符合设计 要求后方可进行管座混凝土浇筑。 ( 12) 监理检查圆管涵各部位允许偏差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20〕 160号的规定。 ( 13) 监理对施工单位倒虹吸管施工内模管采用予制钢筋混凝土圆管时,其圆管质量要求按前述圆管涵办理。 ( 14) 内模管节接缝严密、坚实、不漏水。 竖井井身竖直,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铁脚蹬牢固、适用,符合设计要求。 ( 15) 竖井与上、下游沟、槽顺接,流水顺畅,施工缝、沉降缝和砌体砌缝填塞紧密,表面整洁,无破损,无渗漏现象。 混凝土和砂浆强度等级符合设计 要求。 ( 16) 监理检验倒虹吸管各部位允许偏差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20〕 160号的规定。 ( 17) 钢筋混凝土矩形涵按予制涵节,拼装施工进行监理工作,涵节制造要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210)的有关规定外,施工单位按下列要求办理: ①予制涵节宜采用钢模板、内外模板间应设有控制厚度措施,保证涵节形状尺寸准确和大面、端面平直。 ②予制涵节拼装前,应将混凝土接合面清洗干净,影响拼接质量部位应提前修整。 ③予制涵节拼装时,为防止碰撞,宜从线路中 心向上下游依次 19 进行施工,涵节下应填满垫实,接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设计要求填实抹平。 ④予制涵接合面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路基填土。 ( 18) 钢筋混凝土矩形涵,混凝土涵身必须先浇注底板,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50%后,再进行中、边墙及顶板混凝土施工。 分次浇注时,边墙的施工缝不应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涵身直顺,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 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 ( 19) 监理检验矩形涵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 2020〕 160 号的规定。 五、监理方法、措施 一)方法及内容 (一 ). 工程开工前的监理工作程序 1 .熟悉合同文件 :总监组织监理人员熟悉施工承包合同和委托监理合同,了解合同条款中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处理合同事宜的原则、方法、程序。 发现合同文件中存在差错、遗漏、含糊不清等问题时上报建设单位查证清楚。 2 . 熟悉审核设计图纸 :监理工程师熟悉设计图纸,并对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是否与图纸目录相符、结构图中的相关尺寸是否统一准确、有无“差、错、漏、碰”进行审核,发现设计 存在问题应及时报建设单位。 3. 熟悉技术规范、标准、检测规程、质量验收用表 : 监理人员对工程中涉及的施工规范、设计规范、验收标准用表、试验检测规程 20 方法在工程开工前进行熟悉和掌握。 4. 熟悉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 :要充分熟悉施工现场并与图纸核对。 5. 参加交桩及复测成果复核 6. 参加设计交底 :项目监理机构有关人员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的设计交底,并提出审核设计图纸时发现且未交代清楚的问题。 7. 审查承包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核查承包单位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相应组织机构设置中 人员配备、人员 资质(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书和上岗证)、设备、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现场管理制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现场管理制度应包含 :施工测量技术复核、复测及交接桩制度;施工图现场复核和图纸审核制度;施工技术交底制度;隐蔽工程检查签认和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管理制度;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查、检验试验制度;工程施工工序质量和产品最终质量检查、检验试验制度;检验试验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制度;施组设计编制及管理制度;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8.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开工前,承包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部审核后,提交施工组织设计; 、总监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需审查以下方面: a. 编制内容和内部审查手续是否齐全。 21。 c. 工期、质量、投资控制目标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方法、工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人员是否与工程进度计划相适应。 ;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要求。 、均衡、符合合 同工期的要求。 、可行。 、环保、水保、消防和文明施工措施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强制性标准。 、若审核未通过,返回承包单位进行修改完善; 、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后,报建设单位备案。 、对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的分项、分部工程。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单位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 9. 对施工单位的工地试验室检查内容包括: 1)试验室的资质等 级及试验仪器设备是否满足本工程的要求。 2)试验人员资格证书。 3)法定计量部门对试验设备出具的检定证明。 22 4)试验室管理制度。 检查开工准备情况,审批开工报告 、承包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总体工程开工申请。 、在发布开工令前总监应组织专业工程师检查承包单位的开工条件: ⑴ . 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开工手续和资质证明(开工许可证、企业资质证明、专项施工许可证)。 ⑵ . 施工组织设计和总体工程进度是否已得到总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⑶ . 基准点测量复核是否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⑷ . 质量 、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健全。 ⑸ . 进场的工、料、机是否能满足开工需要。 ⑹ . 进场设备和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⑺ . 临建工程(道路、水、电、通讯、办公和生活设施)是否满足开工要求。 ⑻ . 环保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⑼ .影响既有线的工程应检查施工与运营单位签订的既有线施工安全协议。 11 参加第一次工地会议 :工程开工之前,总监、监理工程师应参加建设单位召开的第一次工地会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