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内容摘要:

24 个 重点防洪 省 ( 自治区、直辖市 ,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 、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 ,以下类同 ) , 在 应用范围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应用体系。 12 为提高 防洪调度系统 的实际应用效果, 对水利部和流域级防洪调度系统 尚需 进行优化、提高 和完善。 需要 扩充防洪调度系统建设范围,调整和补充防洪调度区域 ; 完善防洪调度系统功能,增加系统的可视化、实时性和应急处理等功能,完善流域级调度模型 的实用性。 洪灾评估系统 一期工程没有建设灾情评估系统,根据防汛业务需求,二期工程 需要在水利部、流 域机构、 2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洪灾评估系统。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一期工程建设 的抗旱管理应用系统,包括旱情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服务、旱情分析等。 设计 了统一的旱情数据库结构 , 作为 试点 项目 完成 了抗旱管理业务 应用系统 开发。 二期工程将 重点完善水利部 的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部署 7 个流域机构 和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一期工程建设了防汛信息服务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抗旱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均有信息查询或信息发布 功能,为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服务。 13 集成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已有各类信息查询与服务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门户,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系统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建立防汛抗旱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二期工程将重点建设水利部和流域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部署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系统 一期工程只进行了部分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 水利部机关、各 流域机构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 依托其他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安全系统的建设,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 安全建设不平衡 , 安全措施不全面 , 安全策略不一致 ,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等问题。 为了确保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安全应用,二期工程将 建立一套有效、先进 、 实用的安全系统。 系统集成与整合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工程是一个大型的 复杂 信息系统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只对硬件、软件系统进行了初步集成。 硬件集成基本实现了硬件资源的共享;软件集成建立了应用支撑平台雏形,对防汛抗旱数据和一些公用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整合。 但是由于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技术和运行的方式不同,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上是独立运行,只是在信息服务 方面得到初步整合。 14 为了使整个系统 成 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合一期工程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实现 软 硬件的优化配置,减少由于部门、系统的划分造成的硬件、软件重复建设,增加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通过系统集成提出各级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优化配置和部署方案。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依据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 NFCSCMSOD02), 2020 年 10 月; 《关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农水 [2020]466 号, 2020 年 7月 22 日;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2020 年 7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投资 [2020]517 号; 《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水利部,水总 [2020]171 号, 2020 年 5 月 9 日;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 2020)456 号文); 《关于 2020 年旱情信息报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防办,办综[2020]16 号; 《 2020 年报汛报旱通知》,国家防办,办综 [2020]5 号; 《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书的批复》,水利部,水规计 [2020]220 号, 2020 年 6 月 11 日 ; 15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增补建设内容材料 ; 1 《关于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 ( 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咨询评估报告》, 中咨公 司,咨农发 [2020]1828 号 ; 1国家发改委 对二期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批复意见(待 批复 );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 年 55 令 ; 1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安监总应急〔 2020〕211 号)及相关材料 ; 1《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 16 第二章 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建设目标 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重点工程的工情信息采集体系 ,增 强 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地县的旱情信息采集体系; 提高防汛抗旱移动 应急 指挥能力; 扩展重要江河预报断面方案和调度区域,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优化调度方案,强化旱情信 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整合资源,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国家级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 具体目标: 进一步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雨量和水位观测的自动采集,提高观测精度,实现全部中央报汛站的实时水情信息在 20 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 完成 全国范围内工情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 机构 和水利部的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加强移动险情采集能力, 加强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 完成建设覆盖 各 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扩大墒情 监测 站 (点) 的建设范围,初步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 17 扩充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 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网络带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 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 建设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 提高移动 应急 指挥能力。 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建设,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扩大数据汇集平台的实施和应用范围;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强化应用支撑平台的作用。 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组织实施安全系统建设。 实施资源整合,完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建设原则 二期工程建设在继承一期工程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将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实用性与先进性结合 在二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要认真研究分析防汛抗旱的业务需求,重点加强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要利用成熟实用的先进技术解决好工情、旱情信息采集问题,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工情、旱情信息采集体系,将实用的预报和调度模型与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 确保建设的系统在实际工作中 切实发挥作用。 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 18 二期工程建设要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期工程的建设效益, 遵循 一期工程“两台一库”的体系结构,继承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果 , 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补充完善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与综合数据库。 增加 洪水预报断面,增加防洪调度的区域,提高预报的精度,提升洪水调度的技术水平。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二期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一期工程建设的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与存储、数据库、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 、业务应用系统等各 种资源,尽量减少设备的重购和开发的重复。 加强系统集成,有效地将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和二期工程建设集成为一体,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整体作用。 投资分摊与任务分担 二期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水利部和地方 分别 实施项目建设。 在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的建设 内容 由国家投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建设 内容中 为水利部、流域机构提供支撑和服务的 部分 由国家和省共同按比例投资,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提供支撑和服务 的部分 由各省投资。 建 设任务 19 信息采集系统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完成覆盖 各 流域机构、 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157 个水情分中心和相应 933 个中央报汛站的采集设备、报汛站与水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通信信道、以及水情分中心的信息管理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完成覆盖 各 流域机构、 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381 个工情分中心建设 及相应的移动采集系统建设。 具体建设内容为 :381 个工情分中心 ; 以分中心为基本单位 配备 险情移动采集设备, 对 7 个流域 机构 、 24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 工情分中 心配置 2 套, 其他单位 工情分中心配置 1 套 ,所有移动采集要 实现与工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 ; 实施工情分中心的 应用系统建设 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 建设覆盖 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259 个县 (区)级和 322 个地市级旱情信息统计报表系统。 建设覆盖全国 2259 县 (区) 的墒情 采集 系统。 在全国的每个水情分中心配备一套墒情采集标定设备; 在全国的 2259个县 (区) , 每县 配置 1 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 每 一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动态监测 5 个墒情监测 点; 三北地区 (东北、西北和华北) 的 1154 个县 ( 区)的 1154 个固定墒情监测站 建设。 墒情监测信息 报送流程遵循各单位的 水情信息传输 流程。 市、县级单位可通过网络共享旱情信息。 20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建设 水利部、 7 个流域机构 和 31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共 47 套 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 为流域 机构 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提高移动指挥能力。 计算机网络 与安全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任务: 扩大水利部与流域机构 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网络带宽,优化水利部机关与 7 个流域机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之间的骨干网 网络 系统 ,增建水利部大 坝安全管理中心与水利部之间的连接; 建设与 国家防总成员单位之间 的网络连接; 建设与中国气象局、流域气象中心等气象部门的网络连接; 建设具备数据容灾能力的异地灾备系统。 安全系统建设任务: 1) 水利部机关安全认证平台( CA 系统)扩充方案,新建 7 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的安全认证平台方案; 2) 覆盖水利部机关、 7 个流域机构、 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中心的安全集中管理平台方案; 3) 在水利部机关、 7 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划分安全域方案及 对 重点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 的 方案; 4) 根据等级保护要求 ,设计骨干网的安全加固方案; 21 5)制定 安全管理制度 ; 数据汇集平台与应用支撑平台 数据汇集平台 完善一期工程开发的数据汇集平台并扩大应用范围,实现新建 157 个水情分中心水雨情信息 (包括土壤墒情) 到 所属 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 ,包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的汇集; 7 个流域机构、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情信息的汇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旱情信息的汇集 ; 31 省(自治区、直辖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灾 情信息的汇集 ; 7 个流域机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防汛抗旱管理 信息的汇集。 应用支撑平台 遵从一期工程建设的应用支撑平台的技术体系和框架结构,扩充、完善平台资源与服务功能,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完善相关的 标准与开发规范 ,形成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的防汛抗旱业务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 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历史洪灾数据库和热带气旋数据库 已经 完成建设任务。 二期工程重点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图形库、旱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 和 洪涝 灾情数据库 的续建和新建工作。 防洪工程数据库 22 二期工 程防洪工程数据库建设覆盖范围包括全国 7 个流域机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防洪工程数据库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