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228—20xx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内容摘要:

或角钢焊接。 DB37/ 1228— 2020 7 b) 接地体为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时,连接工艺应采用 放热焊接(热剂焊),其熔接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的导体必须完全包在接头里; 2) 应使连接部位的金属完全熔化,连接牢固; 3) 放热焊接的接头表面应平滑; 4) 放热焊接的接头应无贯穿性气孔。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安装长度,即接地线的安装长度不宜大于 2  ( m),其中  为土壤电阻率,单位Ω• m。 为防止跨步电压对出入建筑物的人 员造成伤害,应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 a) 人工接地体应尽量设置在人员不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 如 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应小于 3m。 b) 在接地体 3m 范围内铺设 5cm 厚的沥青层或 15cm 厚的砾石层,使地面电阻率大于 5kΩ• m。 c) 使用护栏和(或)警告牌,使人进入接地体 3m 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为独立接地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 条的规定,并不得小于 3m。 降 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应采取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可采用下列 一种或多种 方法: a)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宜大于 2 。 b)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如采用井石式或深钻式深埋接地体。 c) 采用降阻剂,宜选用长效防腐物理性降阻剂。 降阻剂的施工可参见图集 03D5014第 6 63 页。 d) 换土。 采用换土法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接地体敷设完后的土沟其回填土内不应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等; 2)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 3)在回填土时应分层夯实。 接地 电阻值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Ω;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Ω。 当设备或系统接地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具体要求确定。 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可参考表 3。 当防雷接地与设备或系统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时,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应按 50Hz电气装置以人身安全所要求的阻值确定。 表 3 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 接地项目名称 允许值( Ω ) 接地项目名称 允许值( Ω ) 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 ≤ 10 程控交换机专用接地 ≤ 5 卫星地球站 ≤ 5 综合布线系统专用接地 ≤ 4 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 ≤ 4 计算机管理系统专用接地 ≤ 4 微波站、电视台的天线塔防雷接地 ≤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专用接地 ≤ 4 微波站、电视台的机房防雷接地 ≤ 1 有线广播系统专用接地 ≤ 4 电梯设备专用接地 ≤ 4 保安监控系统专用接地 ≤ 4 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 ≤ 4 闭路电视系统专用接地 ≤ 4 电子计算机安全保护接地 ≤ 4 扩声对讲及同声传译系统专用接地 ≤ 4 电子计算机交流工作接地 ≤ 4 BAS系统专用接地 ≤ 4 DB37/ 1228— 2020 8 自然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 一般规定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采用独立接地外,应优先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当建筑物中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电子系统工作接地和电气安全接地等均与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及钢筋等自然构件电气连接形成共用接地系统时,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应按 50Hz 电气装置以人身安全所要求的阻值确定。 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装置时,横向主筋(地梁和承台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纵向主筋(桩体钢筋)作为 垂直接地体,并相互连接构成接地装置。 基础内钢筋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本标准第 条的规定。 当互相临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可采用两条直径不小于 10mm 的热镀锌圆钢或截面不小于 100mm2的热镀锌扁钢进行连接,其埋深不应小于 ,在出、入口或人行道路处不应小于 1m。 对于建设在土壤电阻率较高地方上的建筑群,宜将各个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互连接,并充分利用施工单位施工时留下的接地极,如塔吊的接地极。 距地面 以下,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基础内钢筋的表面积总和不应小于。 当基础有防水层绝缘时,应在低于 处从引下线上预留出接地连接线,接地连接线间距应与引下线间距一致,并在地下使用护坡桩通过接地连接线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相连。 当实测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 1m 处埋设成闭合环形,并通过接地连接线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相连。 破坏防水层处应采取加防水膏等措施。 桩基础接地体 应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体。 其中,桩内主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承台(桩台板)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 桩内主筋应至少两根分别与承台内上下层配 筋相连接,宜采用焊接,当工程设计要求不允许采用焊接法连接时,可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 利用建筑物承台外圈二根直径不小于 10mm 的承台上层配筋(桩台板板面钢筋)或沿桩台板外圈敷设不小于 25mm 4mm 镀锌扁钢,作为环形接地连接线,环形接地连接线必须与所经过的桩内主筋和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 利用地梁内靠外侧 (或同方向 )的 2 根主筋通长焊接,或者在地梁外侧敷设不小于 25mm 4mm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相连。 在总等电位连接端子安装处以及电子系统线路进线处,从该均压环上就近引出接 地预埋件,作为总等电位连接端子和各种金属管道和金属护管在入户处的接地之用。 具体做法可参见图集 L04D502 第 94 页。 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承台上下层配筋、地梁内主筋及其桩内主筋电气贯通。 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的做法参见图 1。 利用桩基础作为接地体应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a) 利用系数(用作接地体桩数 /建筑物总桩数)不应小于 ,宜优先利用外围基础桩作为接地体。 b) 桩筋利用数不应少于 2 根。 c) 用做接地体的桩间距宜大于 5m。 当桩比较密集且基础较小时可不受此限制。 DB37/ 1228— 2020 9 图 1 利用建 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做法 DB37/ 1228— 2020 10 板式或箱形基础接地体 利用建筑物底板外圈二根直径不小于 10mm的圆钢或沿底板外圈敷设不小于 25mm 4mm镀锌扁钢,作为环形接地连接线,环形接地连接线必须与所经过的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 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底板内上下层钢筋电气贯通。 当底板有防水层时,应按本标准第 条的规定处理。 板式或箱形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 99D5011第 241页、 图集 L04D502第 5 5 54页。 钢柱型钢筋混凝土基础 每个基础中仅需 一个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网连接,钢柱就位后将螺母与钢柱和地脚螺栓焊接在一起。 当不能利用地脚螺栓时,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直径不小于 10mm 镀锌圆钢),连接导体引出基础的位置应在钢柱就位的边线外边,并在钢柱就位后焊接到钢柱底板上。 连接导体与钢柱底板焊好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钢柱底板均用 1:2 水泥砂浆保护,其厚度不小于 50mm。 连接导体与地脚螺栓和钢筋网的连接宜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 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 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地脚螺栓焊接或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采用一段φ 10 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 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如直径不小于 10mm镀锌圆钢)与水平钢筋网焊接,或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 钢柱型钢筋混凝土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 03D5013第 17页。 杯口型钢筋混凝土基础 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如直径不小于 10mm 镀锌圆钢),连接导体引出基础的位置应在杯口一 角的附近,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上的预埋连接板相对应。 连接导体与柱上预埋连接板焊好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连接板均用 1:2 水泥砂浆保护,其厚度不应小于 50mm。 连接导体与钢筋网的连接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 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可采用一段φ 10 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 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直接从水平钢筋 网上引出连接导体。 杯口型钢筋混凝土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 03D5013第 18页。 接地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接地装置的验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各分为 1 个分项工程,并按本标准附录 E 中表 和表 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 对人工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 a) 检查人工接地体的形式和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长度、间距、包围面积、埋设深度、接地体的数量、与墙或基础的距离。 b) 检测人工接地体间的连接情况:检查其连接方式、焊接方法和焊接质量,测量搭接长度。 c) 确定是否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措施 ,并检查采取了何种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合理。 d) 检查接地线的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和长度。 e) 检查在建筑物出入口、人行道或其他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区域接地装置的防跨步电压措施,测量人工接地体与出入口或人行道的距离。 f)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尚应测量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 DB37/ 1228— 2020 11 g) 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补加接地体或增大接地体包围(或覆盖)的面积。 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B和附录 C。 对自然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 容的检测: a) 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增设人工接地体。 b) 检测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 钢筋间连接情况的检测内容和方法如下:检查其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当采用焊接法时尚应检查其焊接方法,测量其搭接长度;测试其直流过渡电阻,其值不应大于。 c) 测量每根引下线在 以下所连接的基础钢筋表面积总和。 d) 检查两相邻建筑物之间有无电力和通信电缆相连。 当有电缆相连时,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导通性测试,测试方法见本标准第 条 a)款。 如测得阻值不大于 1Ω,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应检查两接地装置是否连接。 检查两接地装置相接时的连接导体的材料和规格、埋设深度。 e) 检查基础有无防水层,是否预留接地连接线;检查护坡桩与基础钢筋的连接;确定是否增设人工接地体以及人工接地体的敷设是否正确。 f) 对于桩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桩筋与承台配筋的连接情况;检查环形接地连接线和均压环的设置;检查桩筋直径和桩筋利用数、用做接地体的桩数和桩总数,计算桩利用系数;测量用做接地体的桩间距,测试单桩的接地电阻,计算其平衡度。 g) 对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地脚螺栓、连接导体 、钢筋网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标准第 和第 条的有关要求。 6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专用 引下线 施工技术要求 专用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 引下线应采用热 镀锌 圆钢或热 镀锌 扁钢,优先采用热 镀锌 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4mm。 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加大其截面。 专用引下线的布置 除周长不超过 25m 且高度不超过 30m 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外,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并应尽可能在靠近建筑物拐角处 布置。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表 4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间距 建筑物防雷类别 引下线间距( 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5 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其金属屋面周边应每隔 18m~ 24m 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专用引下线的敷设 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可靠电气连接,下端应与接地装置可靠电气连接。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 引下线的敷设应平正顺直,如需弯曲时,应采用弧形弯曲,避免直角弯曲,且弯曲部分开口处的距离不得小于弯曲部分线段长度的 1/10。 引下线固定支架应固定可靠,且能承受 49N( 5kg)的垂直拉力。 固定支架应均匀,其间距应符合表 5 的要求。 在古建筑中沿廊柱引下时,不应使用钉入柱内的固定支架,应采用圆抱箍固定。 DB37/ 1228— 2020 12 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