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版毛概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务, 同年 12 月 形成了关于 总路线 的完整表述: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即:“一化三改”,其中: “一化” ——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 ——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 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 2)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 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讨在上述理论 指导 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过渡的问题。 ( 4)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述理论 指导 下,党制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到 1956 年 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2)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 初级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 “四马分肥” ; 高级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定股定息。 ( 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 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四、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引导个体农民 、 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 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 力。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 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 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 结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1)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 公有制成为经济主体,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 2)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由步骤的向前推进 ——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 碑。 ( 3) 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定 能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理论界曾有过激励的争论。 列宁批评了“庸俗生产力论”,认为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六、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 地 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 地 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使 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又 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 对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 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 年 4 月和 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 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 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1)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2)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 “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 学说 ( 1) 社会矛盾反应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 2) 敌我矛盾 —— 是“对抗性”的矛盾,采用“专政”的方法解决 ( 3) 人民内部矛盾 —— 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采用“民主”方法,团结 — 批评 — 团结 ,说服教 育和讨论的方法解决。 ( 4) 两组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 理论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还提出了 其 他一些重要的思想 理论观点 :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不 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 把中国建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即四个现代化) 实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 —— 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 步 —— 实现四个现代化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 统筹兼顾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 主体、补充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 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 生产 关于社会 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 ——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毛泽东提出“ 6 又”目标(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科学和教育 —— 向科学进军。 大力发展文教事业。 其他重要观点 以上,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 论和实践。 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和 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上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 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列宁。 1936 年,斯大林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6 年 1 月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比较正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但是后续,有曲折。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 初级 的阶段”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 第一次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总依据。 1987 年 10 月,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论述,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 是 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20 年党的十六大指出 :初级阶段是长期的。 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再次明确: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 的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总依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科学含义 ” ( 1)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社会已经 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 必须 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特定含义: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 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 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1) 党的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2)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 “重大意义”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 立论 基础”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 新 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 4)不认清“初级阶段 ” 这个基本国情,就会犯“左”和“右”的错误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 ( 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过程 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 2)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 3) 对外开发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不同阶段,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