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新版毛概重点精华总结内容摘要:

段。 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基本国情 ” 、 “ 主要矛盾 ” 和 “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 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 ( 1)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 历史条件 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物质基础 决定的 ( 2)阶段性 1】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 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只可能出选择) 【十三大正式提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奋斗目标 ,体现社会 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 要求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 基本路线 最主要的内容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中心:经济建设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兴国之要 ,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 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 立国之本 ,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 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 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 活力源泉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 根本立足点 阶段基本纲领 (只可能出选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证统一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最低纲领: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最高纲领:实现 共产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 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社会关系 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 —— 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结合第 11章) —— 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 ,我们必须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相互作用中,在 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 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 】 : 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 “ 三步走 ” 发展战略 (1987年十三大确立 ): “三步走”:第一步,从 1981年到 1990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世纪末 ,10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 21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两个一百年”(141)】  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任务( 5个 142)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0年 11月) “ 中国梦 ” 的核心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 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 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实现 “ 中国梦 ” 的 路径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 根本途径 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神支 撑) 凝聚中国力量 ,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选择) 关键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 改革开放。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择) ( P129)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 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 原因 (简答、选择) (P130) (改革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 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只可能出选择) (P132)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规定了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定了实现路径)。 (只可能出选择)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最核心 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11 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 【 十八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等等。 (选择) 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 强大 动力 ,发展是 解决 一切 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 改革发展的前提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 改善人民生活 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 重要结合点。 9.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因为:一是对中国发展 历史经验教训 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顺应 经济全球化 大势和 科技发展 机遇的客观要求。 三是为了 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 的一切优秀成果。 四是加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需要。 【独立自主发展是 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 11.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  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 深化合作 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 要坚持 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 ,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一带一路”:中国提出建设 “丝绸之 路经济带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 12.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原因和背景:为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新形势。  措施: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 要以开放促发展 ;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