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内容摘要:

治疗仪等。 (四)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五)熏洗、热敷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 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肢体肿胀等。 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或中药药包局部热敷,每日 1~ 2 次。 (六)内科基础治疗 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 202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0》。 主 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七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柳江县中医医院 内科 中医诊疗方案 11 (八 )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四 、难点分析 偏瘫或昏迷等卧床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肩 手综合症等并发症,陪人多为非专业护理 人员,应加强护理及康复指导,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改变配合欠佳,主管医师务必向其讲解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预防、保健等常识,使其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引起重视,从而能主动地配合治疗。 积极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咨询,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面对疾病。 五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二)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出院时,针对患者症 状、体征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治愈:血压稳定,神志清晰,肢体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基本能自理。 好转:意识转清,肢体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缓解,甚至恶化。 柳江县中医医院 内科 中医诊疗方案 12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痛( TCD编码: 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慢性胃炎 ( ICD10编码: ) 二、诊 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 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20,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20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20,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结合胃镜及内镜下病理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20,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20 年)》。 柳江县中医医院 内科 中医诊疗方案 13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5.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数。 三 、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甘草。 中成药: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 化肝煎合左金丸。 贝母、泽泻、陈皮、青皮、赤芍、丹皮、栀子、黄连、吴茱萸。 中成药: 加味左金丸等。 柳江县中医医院 内科 中医诊疗方案 14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 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生姜。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 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干姜、白芍、炙甘草、大枣。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芍药、甘草。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背腧穴拔 罐、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指针等疗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