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案(1)do内容摘要:

的职业氛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 有效 提升。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85%以上,且学生就业对口率、起薪水平、用人单位满意率均位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多次被评为“ 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并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单位。 (六) 依托 产教 实体, 提升职业技能 学院以创办的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为平台,参与了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改造,将课堂设在山间水旁,将教学融入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完成了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检测、咨询监理 500 余项,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中心、贝通公司等实体均以生产项目引导学生实践锻炼,既满足了实训教学,又完成 了生产任务。 各产教实体成为最为稳固的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8 学生顶岗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师科研 基地。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学院师生职业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七)突出教学中心,健全质量体系 学院突出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行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机制。 实行院系二级督导,实现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两线分离。 学生校外实习做到全程跟踪,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管理和考核。 为了加快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学院 依托校园网构建了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学籍、招生和就业的信息化管理。 2020 年 11 月学院顺利通过了由省教育 厅组织的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 八 ) 注重 育人为本, 丰富 校园文化 学院以江西红土地文化为依托,以井冈山、瑞金等地为校外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以“两课”、党校为主渠道,以科技、文化、体育和心理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专业、社团、技能比赛等为载体,以开展校园文化技能节、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形式,逐步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铺路石精神的交通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院学生获得 “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二等奖, 全国交通高职高专院校工程测量技能比赛全能一等奖和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及江西总决赛冠军,江西省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 CUBA男子、女子篮球赛江西赛区冠军,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男子团体、女子团体三项第二名, 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会二等奖, 全省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并在全省教育系统、交通系统舞蹈、声乐、器乐比赛中多次 获奖。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9 ( 九 ) 坚持 开放办学, 开展 社会服务 学院组织师生开展了我省农村公路专项调查,编制了全省村镇交通建设规划,受到各级政府和老区百姓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近几年学院以规划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的农村公路和渡改桥的勘察设计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行条件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还建立了南方地区唯一的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直属工程部士官业务培训基地 ,每年为武警部队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数百名,极大地提升了武警交通部队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院是国家海事局批准的 内河 船舶 船员职业培训 基地, 近年来为我省水运事业的发展、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内河船员。 学院汽车 驾驶培训学校被评为“ 全国文明诚信优质服务驾校 ”,培训人数与质量均名列前茅。 学院 还是 国家级和省级 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西省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 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等对外服务机构。 各机构年培训、鉴定人数在万人以上。 学院 承办了 全省 重点工程项目试验检测技术大赛、 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驾驶员节能 减排 竞赛 等大型赛事;承接了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 监理工程师 、 造价工程师等 20200 余科次的考试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 学院在办学 条件 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 江西 经济社会 建设、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以及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 1) 学院虽积极推进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并组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 但尚未真正 形成 利益相关方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10 ( 2) 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公路交通类高职院校, 重点专业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服务 的能力 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专业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 ( 3) 目前 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 不断 深化,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需进一步强化 ,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 4) 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开展 社会 服务的基础条件 仍然较为薄弱, 社会服务能力尤其是技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整体提升。 第 二 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1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 思路 与建设 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 2020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 [2020]8 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20]12 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实施赣南等原 中央苏区发展振兴规划 的战略机遇, 坚持 “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 发展 ” 的方针 ,立足江西、面向区域,立足交通、服务社会,走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学院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院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 协调 发展做出 积极的 贡献。 二、建设思路 准确把握高职定位和发展方向, 充分 发挥行业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交通职业教育的传统办学优势,按照“围绕一条主线,突破两个难点,建好四个专业,实现五个提升”的思路进行建设。 即:围绕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交通运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线,突破以学院理事会建设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创新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融教学生产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两个难点;重点建好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四个专业,逐步形成以“道桥 汽车 物流 交控”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彰显江西交通高职特色的专业布局;同时,通过项目建设,使 第 二 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2 学院的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条件、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高水平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 力支持。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贴江西生态文化大省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成立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创新五方合作、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多元评价的联动办学体制机制,使学院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成为继续推动我国交通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航标灯”; 继 续做优做强汽车运用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等四个专业及专业群,提升重点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使其 成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示范田”; 完善“动态监 控、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素质教育和“多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服务等体系建设,建成教学形态创新和 资源开放共享 的数字化校园,使学院在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将学院建成办学理念先进、 机制体制灵活、 行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的“骨干校”。 (二)具体目标 1.成立合作发展理事会,形成 五 方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成立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落实 与江西欧亚集团一汽大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教师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 “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合作项目, 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四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完善理事会运行管理及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和约束制度,形成 五方 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资源共 第 二 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3 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2.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加强汽车运用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4 个具有行业特色和高职特点的重点专业建设,使其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品牌专业,并带动 公路监理、汽车电子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城市轨道交通 控制等 8 个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和江西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群,进而带动全院各专业建设水平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在同类院校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3.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交通工程建设特点和企业岗位需要,构建各具专业特色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融教学生产于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创新汽车专业“岗位需求引导、行企标准跟进、三方考核评价”,道桥专业“ 系企合一、产学一体 ”,物流专业“岗位导向、产学对接”和交控专业“四段递进、岗位教学、校企一体、工学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完善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灵活采用岗位特色鲜明、适应生产过程的“一年三学期”、“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等教学组织模式。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打造优质核心课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建设期内,制订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及群的专业课程标准,建成 24 门工学结合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其中 2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 6门达到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 16 门 达到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 ,开发并出版 24 本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建成汽车、道桥、物流、交控等四个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库。 5.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第 二 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4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 建设期内,校企共建 7 个教师工作站、 4个企业专家工作站,在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从行业企业引进 8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专业知识的技术骨干充实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 15 名、骨干教师30 名;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使重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95%以上;聘请 66 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 50%以上,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6.明确建设思路,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建成 一栋建筑面积达 15000m2, 具有专业教学、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社会培训、信息咨询五大功能的现代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建设期内,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完成 31 个实训室、 36 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企共建 5 个“校中厂”和 7 个“厂 中校 ”;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 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各类岗位培训、各种技术服务的需求。 7.构建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以涵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为重点,通过多方监控与评价、有力的团队保障、及时的反馈调控, 形成由 “标准 组织 团队 评价 调控”五个部分组成的, 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要求和不断自我完善提高的校企联动教学质量闭环保障体系。 建设期内,在非重点建设专业中 : 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学生评价标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