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木]高大支模施工方案e内容摘要:
间的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间距 ≤ 4500mm(纵横两个方向),顶部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 立 杆 底部垫 木枋 或宽度不小于 250 的模板,利于荷载传递。 梁侧向支撑设置 高支模部位框架梁截面有 350 600、 500 500、 500 600、 500 900、 5001250,楼板厚度 180mm。 框梁 350 600 梁底设置纵向次背楞 3 根,框梁 500 500、 500 600、 500900、 500 1250 梁底设置纵向次背楞 4 根,纵向次背楞均采用 50 100 木枋,在梁底均匀布置 ,梁底模采用 15mm 厚木模板。 在安装模板时,梁底模端部不得有悬挑情况出现。 梁底模的搁置要利用木枋的窄边,把水平拼缝搁置在木方上。 框梁 350 600、 500 500、 500 600 设置 1道对拉螺杆,框梁 500 1250 设置 2道对拉螺杆,对拉螺杆 沿梁跨度方向间距 400mm布置一道 , 对拉螺杆沿梁截面高度方向布置见梁支撑体系剖面图, 所有对拉螺杆 直径均为 14mm。 框架梁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参数汇总表 截面 B H 立杆 间距 步距( mm) 梁底木枋数量 梁侧面次背楞数量 梁底承重立杆数量 对拉螺杆道数 纵距( mm) 横距( mm) 250 550 900 900 1200 2 3 无 无 350 600 900 600 1200 3 3 1 1 道 500 500 900 600 1200 4 3 1 1 道 500 600 900 600 1200 4 3 1 1 道 500 900 900 600 1200 4 4 1 2 道 500 1250 900 400 1200 4 5 2 2 道 注明:垂直于 梁截面方向的为纵距,平行于梁截面方向的为横距。 支撑示意图 14 木枋间距3 0 0 m m 木枋间距3 0 0 m m承重立杆可调支托35 0 6 0 0梁 支撑体系双钢管托梁梁两侧立杆12001200180350600600 600400扣件紧固双扣件紧固 注明:图示中梁底横向钢管均采用双扣件与梁两侧立杆连接 (余同)。 木枋间距3 0 0 m m 木枋间距3 0 0 m m可调支托500600承重立杆梁两侧立杆12001200600 60050 0 5 0 0、 5 00 6 0 0 梁支撑体系双钢管托梁400扣件紧固双扣件紧固 15 木枋间距3 0 0 m m 木枋间距3 0 0 m m1200600 6001200承重立杆梁两侧立杆双钢管托梁可调支托50 0 9 0 0梁 支撑体系900500400梁底对拉螺杆扣件紧固双扣件紧固 木枋间距300mm 木枋间距300mm120012 00承重立杆梁两侧立杆双钢管托梁可调支托5001250梁 支撑体系1250500400扣件紧固双扣件紧固 16 高支模效果图 梁 模板 加固示意图 双钢管主背楞 次背楞木枋 承重立杆 17 第 2节 楼板高支模设计 楼板支撑体系传力系统 传力系统如下: 现浇混凝土自重及施工等荷载 → 梁底模板 → 模板次背楞木枋→ 顶托梁→立杆→承力结构层。 楼板支撑体系参数 立杆纵距 900mm,横距 900mm,步距 1200mm,扫地杆距离地面不大于 350mm,立杆底部用木枋垫实, 立杆顶部设置高度可调支托, 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的长度为 400mm, 底模采用 15mm 厚木模板,次背楞采用 50 100 木枋, 次背楞间距200mm, 顶托梁采用双钢管Φ 48。 楼板支撑体系与梁支撑体系连成整体,在整个架体的四周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剪刀撑,每个剪刀撑覆盖范围 不少于 5 跨,架体中间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间距不大于 4500mm,剪刀撑与地面夹角 45176。 ~ 60176。 ,架体底部和顶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 对于跨度 L≥ 4m 的板要求支模时应按规范起拱 L/1000~ 3L/1000。 模板支撑架立杆平面布置图: 18 表示剪刀撑AD/03轴 处支撑架平面布置图A A四周连续式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A A 剖面图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顶层纵、横向水平拉杆采用扣件与立柱连接 19 表示剪刀撑H L / 0 3 轴处支撑架平面布置图B B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B B 剖面图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 20 表示剪刀撑RU/02轴处支撑架平面布置图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 水平剪刀撑2 排立杆CC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CC剖面图 21 木枋间距30 0m m 木枋间距30 0m m可调支托500600承重立杆梁两侧立杆1200140070050 05 00 、50 06 00 梁支撑体系双钢管托梁400扣件紧固700双扣件紧固 U 轴上框架梁支撑体系梁两侧立杆间距调整为 1400mm,梁底设置一根承重立杆。 高支模体系应采用钢管与一般支撑体系连成一体,每一步设置一道水平连系杆,连系杆延伸至高支模体系和一般支撑体系均为 1跨, 连系杆与立杆采用扣件紧固。 1F层顶2F层顶3F层顶采用钢管将支撑架连成整体均覆盖1跨 22 注明:在高支模 4米高处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兜网。 第 3节 墙、柱模板设计 墙模板 墙模板可参照《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进行搭设。 柱模板 J/1 轴处、 K/1 轴处、 L/1 轴处的 3 根椭圆柱为独立柱,采用成型钢模板,钢模板外围搭设固定脚手架,独立柱全高 8800mm,框架梁为 500 600,现已完成浇筑高度3000mm,二次 浇筑高度为 5200mm。 浇筑混凝土时在顶层横杆上铺设脚手板,顶层四周周边挂设安全网,作为临时操作平台,便于 施工。 90 0 140 0 90 0900800900 椭圆独立柱脚手架平面图 23 900 1400 900200180018001800铺脚手板300052001500120012003000300016008200首节钢模第二节钢模末节钢模1400设置钢管支架将钢模垫高600mm600浇筑完成二次浇筑椭圆柱二次浇筑钢模使用方案校对轴线后,用螺栓连接牢固 墙、柱模板可参照《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进行搭设。 第六章 施工过程控制 第 1节 高大 模板 支撑架的验收 高大支模搭设完成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工序交接验收,支撑系统未按技术方案要求完工前,不得进行模板安装,模板按作业流程要求全部或分部安装完毕后,支模分段或整体搭设 安装完毕,经 项目 技术 负责人 和安全负责人 以 书面 形式 主持分段或整体验收,并约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技术部门和安全 部门的检查验收,并履行验收手续。 合格后方能进行钢筋安装。 高大支模搭设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技术操作责任人。 高大支模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安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及架子工应有特殊人员操作证。 24 高大支模施工必须按照经审批的技术方案要求施工,现场有变动,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必须经过设计人员修改,经过审批程序后方可实施。 支模搭设必须经过交接验收,安装柱模和 梁模应搭设工作台。 第 2节 高大 模板 支撑架的使用管理规定 作业人员在架上的最大作业高度应以可进行正常操作为度,严禁在架板上加垫器物或单块脚手板以增加操作高度。 在作业中,禁止随意拆除脚手架的基本构架杆件、整体性杆件、连接紧固件和连墙件。 确因操作要求需要临时拆除时,必须经主管人员同意,采取相应弥补措施,并在作业完毕后,及时予以恢复。 每班工人上架作业时,应先行检查有无影响安全作业的问题存在,在排除和解决后方可开始作业。 在作业中发现有不安全的情况和迹象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检查,解决以后才能恢复正常作业。 发 现有异常和危险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有架上人员撤离。 在任何情况下,严禁自架上向下抛掷材料物品和倾倒垃圾。 第 3节 高支模拆除 当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或已达到设计规定强度,需提前拆模或承受部分超设计荷载时,必须经过计算和技术主管确认其强度能足够承受此荷载后,方可拆除。 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面受损后,方可拆除模板。 底模:在砼强度符合下表后,方可拆除模板。 构件类型 结构跨度 (m) 按设计的砼强度标准值的百分比计 (%) 板 L≤ 2 50 2< L≤ 8 75 L> 8 100 梁 L≤ 8 75 L>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25 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砼强度符合设计强度等级的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 高支模拆除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技术操作责任人。 拆除 米以上模板应搭设脚手架或操作平台,并在四周设防护栏,任何人不得在正在搭设或拆除的支模下通行。 高大支模应在日间进行搭设和拆除作业,光线不足的地方应配备足够的灯光照明,作业过程应有质量和安 全检查员在场监督。 高支模应设爬梯,严禁操作人员爬支模上下。 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模板的设计规定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取先支的 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拆下的模板不得抛扔,应按指定地点堆放。 当拆除木楞 时,应在其下面临时搭设防护支架,使所拆楞梁先落在临时防护支架上。 在提前拆除互相搭连并涉及其他后拆模板的支撑时,应补设临时支撑。 拆模时,应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撬落或拉倒。 1拆模如遇中途停歇,应将已拆松动、悬空、浮吊的模板或支架进行临时支撑牢固或相互连接稳固,对活动部件必须一次拆除。 1当拆除 48m 跨度的梁下立柱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对称地分别向两端拆除。 拆除时,严禁采用连梁底板向旁侧一片拉倒的拆除方式。 第 4节 混凝土浇筑 及监 测措施 混凝土浇筑 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楼板的梁 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先将梁根据高度分层浇捣成阶梯形,从跨中向两端对称进行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 40cm。 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长,则可连续向前推 26 进。 倾倒混凝土的方向应与浇筑方向相反。 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一 般钢筋较密集,可将局部钢筋解开振捣完毕后恢复。 混凝土布料后及时摊开振捣。 在浇筑过程中泵管布料后才开始进行振捣,尽量避免布料与振捣同时进行。 混凝土浇筑时可从高支模中部向两边对称浇筑,使架体上的荷载成对称分布,避免由于荷载集中使架体倾斜。 以 H~ L/0~ 3轴处为例说明: 枇杷参观 27 为保证下部梁板结构安全,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支撑架下一层脚手架暂不拆除。 混凝土浇筑期间支撑体系监测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现场范围内支模人员动清场工作,并安排专人 看管,防止混凝土浇筑期间有人进入支模下逗留歇息。 在浇筑过程中,跟班木工及施工员随时观察模板体系变形情况,并用水准仪每30 分钟观测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特别是检查钢管有无局部弯曲而造成失稳以及木枋挠度过大等异常情况。 如有异常,施工员立即指挥楼面工作人员撤离,经确认在安全威胁解除后方可进行正常施工。 夜间混凝土施工应配备足够灯光照明及有关部门的抢险材料,以保证安全。 28 在模板面不得超负荷堆放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及机械设备,以免支模局部沉陷。 第七章 质量保证 第 1节 质量保证措施 关柱模前,清理好基层,留好 清灰槽。 为保证结构位置断面准确,梁身平直,支模前应在 模板 表面弹出柱、梁构件边线控制线,故安装时带通线安装,放好支撑块(铁)。 为防止保护层地过大或过小,应垫好保护层垫块。 为防止模板漏浆,除严格控制接缝外向应用胶带纸封贴。 为保证支撑系统的稳固,浇筑前检查各扣件的坚固情况及剪力撑、保险卡等。 为保证结构物件位置细部尺寸,平整度符合要求,模板支见后应。[建筑土木]高大支模施工方案e
相关推荐
5) 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垃圾池,并且定期清运出去; 6) 整个生活区的公共卫生设专人负责,以保持生活区经常清洁、干净。 (7) 环保及不扰民措施 1) 施工现场环保工作计划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和本公司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及相关文件要求,达到并超过 文明安全工地 的要求。 积极全面地开展环保工作,建立项目部环境管理体系,成立环保领导小组,予以运行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监测监控。
合进行与业主、监理、设计方协调的工作,协助总工程师审核施工方案与设计意图之间的一致性; (12)协助商务部做工程预算、结算工作。 8)质量检测部职责 (1)协助编制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 ,做好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 (2)负责项目全员 “ 三整合 ” 体系的培训教育工作及质量管理推广工作; (3)负责分部、分项、工序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及验收工作; (4)负责管理质量目标的分解落实
梁计算。 集中荷载 P取木方支撑传递力。 8 7 0 0 7 0 0 7 0 0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 3 . 2 9 k NA B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0 . 4 7 00 . 5 4 7 支撑钢管弯矩图 () 0 . 7 1 90 . 0 4 3
面平整度 5 5 5 用 2M 靠尺和塞尺检查 予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3 3 3 予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3 3 3 模板接缝的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得漏浆。 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模板内不得落入砂石、木屑等杂物,已完的模板内必须清理干净。 支设模板时,应将各种予埋件,穿过模板的管线等设置齐全,并加以可靠固定。 拆模板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规定,必要时应根据混凝土试块试验确定。
滑升平台上,用以 养护混凝土。 现场用水的保证措施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 公 司造粒塔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中国核工业中原建设 有 公司 19 ( 1) 、为了施工用水的可靠性和保障性,使施工生产顺利进行,项目机械队应组织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 ( 2)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开源节流教育,阐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每位员工对节约能源创造效益有正确的理解 和 认识。 ( 3)、
2 1 0 8 3 1 0 8 42020 2400 3200 2020 2400 3200单位 代码 单价 ( 元 )人工 综合人工 工日 1 0 .3 4 7 0幻影玻璃 5 0 0 5 0 0 m2A H1 1 5 7 幻影玻璃 8 0 0 8 0 0 m2A H1 1 5 8 幻影玻璃 6 0 0 6 0 0 m2A H1 1 5 9 幻影玻璃( 8 +5 ) 4 0 0 4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