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性鉴定报告模板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内容摘要: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结构概述 该 办公 楼 主体为砌体 结构 , 大 部 分 为砖墙承重 , 局部 为梁 柱 墙混合承重体系。 砖 砌 条形基础,设有混凝土基础梁。 各层楼、屋面板均采用 预制混凝土楼板。 各层 皆设有圈梁,无构造柱。 各 层 外墙 及 9 轴内横墙 厚 360mm, 其余 墙 体 厚 240mm。 该楼修建时未作地基勘探,据委托方人员介绍, 该建筑西侧 8 米外为前人小炉炼铁弃置的炉渣堆积而成的陡坡,高差约为 13~15 米,北侧、东侧场地较平坦,南侧为缓坡。 开挖该楼基槽时,发现此 楼 地基土 层均 为废渣所堆积,堆积厚度不详,但远大于基槽开挖深度。 据当时的施工人员回忆,地基东部的废渣粒度较小,西部 存在大量大 块 状 的 废渣,粒度非常不均匀。 由于 无 设计图纸,该楼结构的其它相关设计情况不详。 使用历史概述 据 委托方 有关工作 人员 介绍, 该楼自建成后 除 2020 年的加层改造外,未对主体结构进行过其它改造、加固,仅对 屋面 防水 系统采取过数次修缮。 在该楼的使用历史中,并未发现过主体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等情况,加层改造后也未见异常发生。 2020 年 12 月,该楼 一层部分墙体 出现斜向裂缝,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墙体裂缝的发展非常明显,裂缝宽度不断增大,裂缝的墙体越来越多 ,二、三层部分墙体也出现了裂缝,个别部位的外墙饰面砖发生了起鼓、崩裂。 据委托方工作人员反映,目前裂缝的情况仍在发展。 现场检查、检测 接受委托后,我院工作人员于 2020 年 4 月 7 日进入工程现场,开始检测工作。 地基 基础检查 由于缺乏设计图纸等资料,且现场不具备开挖检查的条件,我院检测人员向 该 办公楼 的施工、管理人员了解 到该楼的地基基础情况如下:该楼场地表层□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7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土质为旧时炼铁废渣 堆积的坡地,废渣层厚度 较 大, 各处废渣渣块的粒度不均匀; 该楼 基础形式 采用 墙下砖砌 条形基础 ,基础下做灰土垫层,基础埋深及垫层 厚度不详。 上部 结构构件检查 上部结构构件 检查 的内容 主要包括承重墙体、混凝土柱、梁以及楼(屋)盖板等构件的检查。 1) 承重墙体检查 该 办公楼 主体 结构为 砖 墙 承重体系 , 除 一层门 厅 68/A(1/B)轴段为梁 柱 墙承重体系 外 , 其 它 部分 的 楼板荷载通过梁或直接作用于墙上传递至基础。 现场 检测了各层墙体的实际厚度,结果 如下: 各 层 所有外纵、横墙 厚 360mm; 一层 6/BC、 8/BC、 9/BC 横墙与二层 8/BC、9/BC 横墙以及三层 8/BC、 9/BC 横墙厚 360mm,其余各墙体均为 240mm 厚。 三层 6/BC 轴段为大梁承重,梁下墙体为改造后所砌隔墙,无承载作用;三层58/B 轴段原无墙体,此处现有的内纵墙为隔断装饰墙,无承载作用。 现场检查中发现, 办公楼 各层 墙 体 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 详细记录和描述各层 墙体 裂缝 情况 见 表 ,裂缝形态及位置示意详见附图 四 ~八。 □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8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办公楼 墙体裂缝情况 表 层次 裂 缝 描 述 一 层 A 轴纵墙: 12 轴段: 窗洞上角和窗间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裂缝最大宽度。 56 轴段:窗洞上角存在 1 条斜向裂缝, 走向西高东低,裂缝最大宽度 ;窗间墙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 812 轴段:各窗间墙及窗洞上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B 轴纵墙: 14 轴段: 门间墙体及门洞上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45 轴段: 门间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门洞上角存在 1 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 913 轴段: 墙体大部及门洞上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 裂缝最大宽度。 1/B 轴纵墙: 67 轴段: 门洞上部 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C 轴纵墙: 12 轴 段 : 窗间墙及窗洞上方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25 轴段: 窗间墙及窗洞上、下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56 轴段: 窗台墙 中部 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 裂缝最大宽度。 67 轴段: 窗间墙及窗洞上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窗洞下角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78 轴段: 窗台墙中部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 缝,裂缝最大宽度。 911 轴段:窗间墙及窗洞上角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窗洞下角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 1112 轴段:窗台墙中部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1213 轴段:窗洞上部及窗台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横 墙: 1/AB 轴段: 墙体北侧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北高南低, 裂缝最大宽度。 2/BC 轴段: 墙体 存在 多 条 斜 向裂缝, 走向南高北低, 裂缝最大宽度。 12/BC 轴段: 墙体上部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北高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13/BC 轴段: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北高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9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续 表 层次 裂 缝 描 述 二 层 A 轴纵墙: 1113 轴段:各窗间墙 及窗洞上角 存在 多条斜 向裂缝, 走向西高东低, 裂缝最大宽度 约。 B 轴纵墙: 12 轴段: 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 裂缝最大宽度。 23 轴段: 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 裂缝最大宽度。 45 轴段: 门洞上角 存在 1 条 接近 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约。 56 轴段:墙体西端上部存在 1 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墙体中部存在 1 条接近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墙体东端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 68 轴段: 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西高东低;门洞上角存在 1 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910 轴段: 门洞上部 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 南高北低 ,裂缝最大宽度 约。 1113 轴段: 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 走 向南高北低 ,裂缝最大宽度。 C 轴 纵墙: 13 轴段: 窗洞上部及窗间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58 轴段: 窗间墙存在多条接近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约。 911 轴段: 窗间墙存在多条 接近竖向 裂缝,裂缝最大宽度 约。 1113 轴段:窗间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横 墙: 1/BC 轴段:墙体存在多条接近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约。 2/BC 轴段:墙体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南高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3/BC 轴段:墙体存 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南高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6/BC 轴段:门间墙存在多条斜向裂缝和接近竖向裂缝,走向北高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12/BC 轴段: 墙体南段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北高南低,裂缝最大宽度约。 三层 C 轴纵墙: 45 轴段: 窗洞上下角存在多条 斜向裂缝,走向东高西低,裂缝最大宽度 约。 68 轴段: 窗洞上 方存在多条斜向裂缝,走向 东 高 西 低,裂缝最大宽度 约。 □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10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照片 2: 横墙裂缝 照片 3:窗间墙裂缝 照片 4:一层纵墙裂缝 照片 5:二层纵墙裂缝 通过对 墙体裂缝 的出现位置、裂缝形态及裂缝走向综合分析 , 可知 : 该楼目前存在的 绝 大部分墙体裂缝 ,系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开裂。 主要表现为由下至上发展的斜向裂缝, 多出现在墙体边 部 、窗洞口上下斜对角处及门洞上部。 现场观察各处裂缝的走向,发现 15 轴段墙体裂缝走向基本一致, 613 轴段墙体裂缝走向与 15 轴段相反,各处墙体裂缝宽度基本没有体现出规律性,这些情况说明该楼目前存在多处地基沉降情况,且沉降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11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此类裂缝系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而导致墙体开裂,属于非受力裂缝 ,但 该办公楼 存在 裂缝 的墙体数量较多,部分墙体裂缝宽度较大,且墙体裂缝自发现至今都在不断发展,情况日趋严重,目前 对结构安全和整体性已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 除裂缝情况外,在检查中还发现该楼墙体的砌筑质量较差,部分墙体砌筑用砖存在残损,墙面凹凸不平,灰缝宽度 大小不一, 砂浆饱满程度较差。 2) 混凝土 梁 、柱 的检查 现场对 办公楼 各层 混凝土 梁 、柱 的构造连接 及裂缝破损情况 等进行了检查 ,检查 中发现 一层 4/BC 大梁与楼板连接处存在接近通长的裂缝,如照片 6 所示。 对此裂缝的成因分析如下: 从此区 段 墙体裂缝的情况看,此处 地基沉降 情况最为严重,故预制楼板位置发生错动,导致了楼板与 大梁连接处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形成裂缝。 照片 6:一层 4/BC 梁与板连接处开裂 除上述梁、板连接处裂缝外,检查中未发现 该楼 其它 混凝土梁、柱存在裂缝、破损情况 ;开凿墙面抹灰对梁 墙节点检查的结果,发现大梁 支座处系混凝土窗过梁,过梁高 180mm,如照片 X 所示。 □ □ 省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鉴 定 报 告 第 12 页 共 24 页 结构与检测研究所 电话: 传真: 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