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创建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以职业发展导向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1)将 现代企业 的管理形式、运行模式、环境布置 等 引入校内实训中心,使实训教学环境既源于工厂,又将其精练为工作过程要素,从而形成 完整的 系统, 并 应用于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工作过程化;设施环境工厂化;实训实习生产化;教师 、 工程师 、 职业指导师、 生产管理人员一体化”。 进一步打造 机电专业 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训环境,真正的实现全程体验、全程操作、实物验收的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 教学工作过程化:以全面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 引导 , 邀请企业 技术人员 全程参与 ,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人员一起在真实工作任务中提炼教学项目和任务, 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使教学内容适宜开展项目教学,在教学中融 入 社会能力于工作任务之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实训环境车间化: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改变传统职业学校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只 是模拟或模仿的现象,将教学与实际生产、产品的开发 与 研究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学习,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实训实习生产化:在实训项目设计中,实训项目就是生产任务,合理安排实训项目的难度,使其按难度阶梯递进,完成整个实训内容。 在管理上引入和实施先进企业管理模式。 学生实习相当于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明确产品生产中的关键点和产品质量的控制点,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流程 ,通过联系校外加工项目,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生产工作中。 教师 、 工程师 、 职业指导师 、 管理人员一体化: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开 展项目开发与研究。 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 为 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因而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以提高,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研究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与行业发展同步,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课堂上的教师,实践环节的工程师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人员”。 ( 2)为使电工实训更符合生产实际,校内实训基地条件更加完善,添置不锈钢网孔板 120 块,用于替换原有电 路安装用的木板;添 置新型号电路安装用器件 120 组,用于替换原有旧型号器件;添置机电实训设备 5 套、添置电路板雕刻机 1 台、添置投影屏幕 10 块,投影机 10 台(含计算机)。 建设有效的顶岗实习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使学生通过工厂环境下的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根据 《蓟县中专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蓟县中专学生顶岗实习管 理制度》、 《顶岗实习考核细则》 等制度,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执行制度的各项规定。 为更好地组织实习,在学校专学生实习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时学校还责成企业成立相应的厂方领导小组, 建设有效的顶岗实习体系。 ( 1)顶岗实习基地开发 在 巩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生产等方式提升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利用2 年时间新增 4 家顶岗实习基地, 以 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求。 (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① 明确组织与分工 顶岗实习组织与 分工 序号 管理人 管理职责 1 系主任 主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并对全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 2 教学处 管理处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收集教学文件,管理成绩。 对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 3 实习 企业 负责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按企业员 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 4 指导 教师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 作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 ② 规范顶岗实习实施程序 指导教师在学生 顶岗实习开始前,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及《任务指导书》,明确实践项目及项目周期。 教 学 处主任审核《顶岗实习计划》及《任务指导书》,经批准后才能执行。 实施学生顶岗实习前召开动员会,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宣布纪律,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根据实践项目的需要,与学生、学生家长、实习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保险事宜。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管理。 ③ 制定顶岗实习考核方法 依据《 顶岗实习考核细则 》, 在实习过程中领导小组还将对学生的实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督, 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报告,确保实习 效果 ,达到实习目的。 ④ 建立详细的顶岗实习档案 主要有:顶岗实习企业及岗位档案;顶岗实习教师业务档案;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教师聘任制度;顶岗实习教师考评档案;顶岗实习学生考评档案。 建设 新的课程体系 以 天津 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服务对象,实现“专业 产业对接,校企深度融合”为目标。 通过岗位调研,从业人员访谈、问卷,毕业生反馈、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加大校企结合力度,企业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保证历次活动参与人数,并聘请行业内专家组成评审组,高质量地推进并完成课程开发工作。 首先,注意正确选择企业参与人员:工作24 年以上的熟练工人、工作 510 年以上的班组长、工作 10 年以上的“专家工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要求这些工人进行职业描述,描述其各自成长阶段的工作内容,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最后, 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难度范围并进行学习领域表述,开发出所属专业方向的教学项目,形成机电 技术应用专业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优质核心课程 开发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实操性强、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 , 采用 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开发方法 , 以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为内容载体,通过每个教学模块或单元中的各个项目来完成整合每门课程中理论与实训内容 , 实现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建成后应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建设和发展。 拟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包括: 《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指导 》、 《自动化生产 线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PLC 与变频器》、《电机与控制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等课程。 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一体化教学、一体化评价的要求 ,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将多媒体技术最大可能的植入专业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试题库、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机电 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为学生打造多元的学习平台。 ( 1)教学软件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与大专院校及企业合作共同开发 1个大型 机电 设备的远程实时控制教学软件。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完成 1 个精品教学课件的制作。 ( 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建立电子教案库、实训案例库、教学录像、相关图片、实物模型、试题库等组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以方便教师“教”和学生“学” , 通过数字教学平台的建立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网络在教室以外进行学习和交流。 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突出培养学习自主性、资源共享性为原则,涵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等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 2020 年初步建立并校内开放, 2020 年基本完成并对社会有限开放。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 学校制定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骨干教师聘任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全员专业教师培养等,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强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 四维 ”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理论和岗位实习教学的 要求。 专业带头人培养 选拔 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 机电 实践能力的教师 2 名,通过 参加国内或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主持以工厂实际工作内容为核心的教学项目开发,主持本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和研究等工作,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使其能够主持 市 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能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并在本专业领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骨干教师培养 从企业引进 1 名专业技术人员或设计人员为骨干教师 ,选拔校内有较高教学水平及有较强实操能力的教师 9 名,通过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 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并完成 1 个核心教学项目开发工作,编写完整的核心教学项目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