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普外科科室规章制度内容摘要:
定应由接诊医院写治疗小结,退回我院交病案室存档。 转入疗养院的病员只要病历简要。 四、病员转科须经转入科室同意,转科前需经治医师开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 处登记,按联系时间转科。 转出科应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转入科写转入记录,并及时进行检查治疗。 疫情报告制度 一、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系统,预防保健科、临床科室管辖区、工厂、学校卫生室均设疫情报告员,由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员组织疫情报告工作。 二、各科疫情报告员均应按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及时报告疫情,即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应立即报告, 6 小时内由预防保健科报防疫站;乙类传染病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 12小时内报本区防疫站。 三、各种门诊大夫,接诊传染病人,一旦确诊或疑似甲类传染 病的,应及时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 ”,报防疫站,科室疫情报告员负责确诊入院病人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四、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员,每天收集疫情,分类登记,报告有关防疫站,按期上报旬报表,每月25 日至 30 日下科室核对疫情,检查漏报、迟报情况并更正误报,然后汇总、统计、上报、存档备查,并注意保密。 五、为鼓励有关人员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临床科室医师,凡及时准确填报疫情卡片的,均从业务收入中提成奖励,由预防保健科统计,报财务科发放。 如漏报、迟报、谎报疫情,甲类传染病按医疗事故处理,乙类传染病按医疗缺陷处理,计入季度工 作质量检查,与科室奖金挂钩。 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 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 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七、有严重感染及脏器移植的手术病人,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 八、出院病人的单元,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病人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九、传染病人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传染病人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 病房和外出。 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十一、传染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二、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 病人用过后的器械、被服、房间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烧毁。 十三、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隔离伤口用物 立即消毒处理。 十四、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十五、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 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十六、治疗室的抹布、拖把等用具应专用。 十七、换药车上用物定 期更换和灭菌,每周灭菌一次。 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再进行清洗 灭菌。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新入院病人(除急、重病人外),必须 24 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 二、 传染病人不准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室。 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三、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病人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 对其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不经消毒不准带出,更不能给他人使用。 对其所用的被服、衣服等出院时要进行高压消毒,或用化学消毒剂溶液浸泡二小时后,再行清洗。 四、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用化学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 褥,衣服必须高压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消毒一次。 五、病人用的被服要定期清洗,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 每出院一个病人要更换一次。 六、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每周更换一次。 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七、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1~ 2 次。 八、大小便器每用一次,消毒一次,病人用的大小便器,由护理员放在盛有化学消毒剂溶液池内(无水池病房放置塑料桶内)浸泡 30 分钟后再用。 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 注射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无菌操作前先洗手,衣帽整齐戴口罩。 二、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包括皮试),用后放入消毒液浸泡。 一次性用品用后必须浸泡在广谱消毒液中,消毒后送供应室处理。 三、室内应有洗手设备及消毒药液,每注射一人应洗手一次。 医务人员的手要经常消毒,每月监测一次,细菌总数不超过 5 个/ cm 2。 四、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二次,并紫外线照射 6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月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 200个/ m 3。 五、对特殊感染病人应与一般病人分开注射,所 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 六、消毒镊子及容器应配套使用,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容器二次。 七、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 八、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应灭菌保持 24 小时有效。 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治疗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有菌区与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凡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 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治疗室应湿式清扫,清扫物品 要专用,每日通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清毒液喷雾等措施,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200 个/ m 3。 四、治疗室每日清扫、消毒二次,所有器械用物,每周更换大消毒二次,并注明消毒日期。 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 24小时有效。 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制(含皮试);用后针头、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器应浸泡在有效消毒液内,消毒后送供应室统一处理。 六、体温表应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 七、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镊子与消毒容器应配套使用,一容器一器 械,并浸泡在 1/ 2~ 2/ 3 处,有定期更换、消毒制度,并注明日期。 八、特殊感染、乙肝 HBsAg(+)病人所用针头、针管、输液器等应单独浸泡处理,实行 “双消毒。 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 监护室内应有安静、舒适及隔离的环境,以保证病员的休息,防止交叉感染。 一、监护室内谢绝家属探望,有特殊情况随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二、进入监护室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拖鞋,衣帽整洁,严格无菌操作。 患感冒及其它传染病者,不能参与特护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监护室。 三、每班用 1: 200 的 84消毒液擦地,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 ,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四、每日检查各类治疗包的有效期、器皿及用物,每周大消毒一次。 五、各类穿刺导管放置期限不超过三天。 穿刺处皮肤在保留穿刺管期间,每日用碘伏消毒后以无菌纱布履盖。 六、各类输液皮管,引流瓶每天更换。 各种引流管、吸痰管、导尿管使用一次后均集中双消毒再用。 七、呼吸机管道以 1: 200 的 “84”消毒液浸泡 10分钟后使用。 停用呼吸机时,将其导管清洗干净,凉干备用。 八、严格交接班,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动物归原,账、物相符。 九、当班用物处理清洁.缺少药品及物品及时补充。 十、爱护公物 ,各班对所用仪器的性能进行记录,发现故障及时检修,做好再用准备工作。 垃圾污物处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科室每日消除垃圾,将垃圾及时送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其中如有污染垃圾,应运到污物桶内。 桶满时,由卫生员分别运送室外垃圾箱内或送焚烧炉焚烧处理,运送时必须将垃圾桶盖盖好,以防掉撒地上。 二、病室内痰盂要盛放 1: 200的 “84”消毒溶液。 病人有痰液应倒在痰盂内,由病房护理员随时更换倒除。 三、病人用过的废纸及果皮等物,应放置纸篓内,不准扔在地下或走廊内,更不准顺窗口扔到外边。 四、院内集中垃圾处理,每日由总务 科指派专人进行清理和拉运,夏、秋季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并进行一次到二次杀虫、灭菌消毒,防止蚊、蝇孽生。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 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 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 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 的目的。 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 一般以二联为宜,β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 生素。 (四)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 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 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 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 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 ,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医药]普外科科室规章制度
相关推荐
对照组),则三分之二的受试者将接受阳性药物的治疗,三分之一的受试者将接受安慰剂的治疗。 因为大部分受试者更愿意接受阳性药物的治疗,这种对照方案在临床研究中被更为经常的采用。 历史对照 必要的情况下,临床试验中也会用到历史对照。 历史对照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采用从同一批受试者所采集的数据( 不治疗、相同的治疗或者不同的治疗)作为对照,这种类型有时在交叉研究设计中采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
、演奏等活动,贬去妙兆涡螺播婪膜鲸磐仲儡卒敌善潞党载缓掳逞组套售条矿爸汀绅驯粮姚蛾缘进为 饶渴荣郧逞湘柏怪迈稚两惋声渗侍婚祷惠坊浚丈出颅弊爬褪挚 F、 表演时启发学生关注音乐的段落变化。 5b国标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娃教学内容第 1课时:欣赏《草原小姐妹》 唱《草原赞歌》 歌表演《草原赞歌》第 2课时:欣赏 、表演《嘎子嘎》 唱《中国娃》 装饰音的作用第 3课时
5)只有技术监督员能够验证鉴定结果和鉴定结论是可靠的,或亲自确认鉴定结论是可靠的,才可声明对检查的监督是有效的; ★司法鉴定所质量手册 编 号第4.1章修改状态第0次修改标题:组织版 本A页 次第7页 共7页6)对鉴定人员的监督还包括对鉴定文件文书的复核,以确保鉴定过程符合有关法规、鉴定所的相关管理程序,并符合所签定鉴定鉴定协议的要求。 7)监督过程中发现偏离应及时纠正,必要时应终止鉴定
课后应对主讲人所讲的内容畅所欲言,重点对教材与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教风、多媒体课件质量、教案书写、教学进度、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意 见与建议。 主讲人应根据其他同志提出的意见及时修改,争取好的讲课效果。 集体备课记录规范 集体备课记录格式与内容中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备课时间、地点、备课科目、主持人、参加人员、主备课教师、备课内容(章节)、学时。 主备课教师陈述内容: (
( DBJ08- 64- 97) 11)《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GB5004- 92) 12)《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92) 13)《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92) 1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15)《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90) 1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时,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达 %,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