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教学计划内容摘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 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 7题. 教学反思: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19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卫彬 备课时间: 2020/9/19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课件 棱长是 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 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请画在边长是 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 学生 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的推导 过程. (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 1~ 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 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推导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 1)猜猜看, 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 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 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 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 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 1分米的正方体盒 块的 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 2)展示推导过程 请 1~ 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 1分米,也就是 10厘米,体积就是( 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 2)展示推导过程 ☆教学调整☆ 20 请 1~ 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 1分米,也就是 10厘米,体积就是( 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 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 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或写在黑板上) 3.推导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 1)提问: “不用操作,你能想出 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 (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 1米的正方体。 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 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 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 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 2)引导学生观察: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 2)提问: “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 的进率相同吗。 ”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 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完成练习七第 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 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21 五、作业 练习七 第 4题 教学反思: 22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20/9/20 浏览人数: 3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七的第 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 再来进行推算。 做练习七的第 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做练习七的第 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做练习七的第 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学调整☆ 23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做练习七的第 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 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七的第 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教学反思: 24 课 题:整理与练习( 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20/9/21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答: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什么叫表面积。 什么是体积。 什么是容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 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填空: (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 3) 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教学调整☆ 25 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厘米) b(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 h(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正方体 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单位的化聚: =( )平方分米 =(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 )立方米 =( )毫升 =(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 )升 =(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P33 2 26 教学反思: 课 题:整理与练习(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20/9/24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2) V= abh V= abh ☆教学调整☆ 27 V= Sh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 34页的第 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 34页的第 5题. 做教科书第 34页的第 6题. 先请 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做教科书第 34页的第 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做出答案。 28 教学反 思: 课 题:整理与练习 3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 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 备课时间: 2020/9/25 浏览人数: 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开展 “探索与实践 ”和 “评价反思 ”,完成书本第 35页第 9题。 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教学调整☆ 29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