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资格考试]20xx年最新最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考试--低碳经济内容摘要:

十二五” 第 5 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 D)。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可持续消费 第 6 题: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 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 B)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西南 第 7 题:( D)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 GDP 碳强度考核指标。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第 8 题: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A:煤 B:100 石油 C:天然气 D:氢 第 9 题: ( B)在多种能源中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它的大比例使用是造成国内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铁矿石 第 10 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全国 900 多个气象站测算 ,陆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A)地区。 A:北部 B:中部 C:南部 D:东部 第 11 题:( C),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A:1982 年 B:1983 年 C:1984 年 D:1985 年 第 12 题: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 )。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第 13 题:地球表面( C )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A:50% B:60% C:70% D:80% 第 14 题:( D ),美国的 \雨云 7 号 \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臭氧洞。 A:1982 年 B:1983 年 C:1984 年 D:1985 年 第 15 题:从( C )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 A:1992 年 B:1993 年 C:1994 年 D:1995 年 第 16 题:下面不属于低碳社会评价指标得是( B )。 A:人类发展指数 B:人均住房面积 C:低能耗建筑比例 D:人均生活碳排放 第 17 题: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 A )。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 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 D:能源技术创新 第 18 题: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B )。 A:产品营销模式 B:市场营销模式 C:绿色营销模式 D:持续营销模式 第 19 题: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D )。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 社会 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D:在低碳模式内部 ,不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 第 20 题:循环经济发展是以( B )为先导的。 A:先进的发展观念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 D:完善的市场机制 第 21 题:( A )是指围绕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可释放电子的 半导体物质为核心,包括上游的硅材料制备及电池制造,中游的电池组件封装以及逆变器、控制系统和蓄电池等配套部件的生产以及下游光伏系统集成与应用的一个新兴产业。 A:光伏产业 B:第一产业 C:纺织业产业 D:金融产业 第 22 题:光伏发电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不包括( B )。 A:充分的清洁性 B:相对的安全性 C:相对的广泛性 D: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 第 23 题: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D )。 A:清洁 B:无污染 C:可再生 D:有污染 第 24 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 )。 A: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失衡与悖逆 B:过度开发 C:人口太多 D:污染严重 第 25 题:光伏产业的核心是( D )。 A:发展低碳技术 B:推进清洁生产 C:太阳能综合利用 D:降低能源消耗 二、多项选择题 第 26 题:力行低碳消 费需要 ( ABCD). A:进行观念破冰 B:加强政府引导 C:强化企业责任 D:扩大公众参与 第 27 题: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有( ABCD) .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 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第 28 题:臭氧在遇到( ABCD )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 O2. A:OH B:NO C:Cl D:Br 第 29 题:人体中的水有( ACD )作用 . A:调节体温 B:促进新陈代谢 C:输送营养物质 D:排除废物 第 30 题: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 A:制订经济发展政策 B:建立合理土地体系 C:合理使用水资源 D:合理使用耕地和草地 第 31 题:低碳经济是以( ABC )为特性的经济形态 . A:低能耗 B:低污染 C:低排放 D:低效率 第 32 题: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包括( ABCD ) . A:能源利用指标分析 B: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C: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D: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分析 第 33 题: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 ( ABCD). A:系统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顺应发展趋势原则 D: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第 34 题: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 有( ABCD) . 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第 35 题: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BCD) .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努力减少重大自然灾害 D:预测城市化、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改善环境 三、判断题 第 36 题: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也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 . ( 否 ) 第 37 题: 2020 年 4 月, UNDP 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 . ( 是 ) 第 38 题: 1997 年 12 月 11 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于 2020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 ( 是 ) 第 39 题:企业生态伦理是指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 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 . ( 是 ) 第 40 题:从 1995 年起,每年的 9 月 16 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是 ) 第 41 题:臭氧( 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 是 ) 第 42 题: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 200 年,因而是最受关注的温室气体。 ( 是 ) 第 43 题: 1982 年 4 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 统的规定。 ( 是 ) 第 44 题: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 . ( 否 ) 第 45 题: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 ( 否 ) 第 46 题: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是 ) 第 47 题:“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 ( 否 ) 第 48 题: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 ( 是 ) 第 49 题:系统化技术 是能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 ( 是 ) 第 50 题: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 :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 ( 是 ) 第 51 题: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 ( 否 ) 第 52 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 ( 是 ) 第 53 题: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 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是 ) 第 54 题: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 :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 ( 是 ) 第 55 题: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使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 ( 是 )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危机 B. 气候变化 C. 全球 合作 D. 知识经济 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 1997 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 C )种气体。 A. 4 B. 5 C. 6 D. 7 3. 从 1990 年启动《公约》谈判到 2020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 20 年间经过了( B )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 中,是 2020 年 2 月 24 日由( D )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多项选择题 1. 以下气体中属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的是( BDE )。 A. 水汽 B. 二氧化碳 C. 臭氧 D. 甲烷 E. 氧化亚氮 2.《京都议定书》虽然在 1997 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 BDE )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