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汇编第三部分内容摘要:

箱时,自恒温槽中取出试件至试验结果的时间应不超过 45s。 记录的荷载一变形曲线如图 2 所示。 4 计 算 将图 2 中的荷载一变形曲线的直线段按图示方法延长与横坐标相交作为曲线的原点,由图中量取峰值时的最大荷载 PT及最大变形( YT或 XT)。 当试件直径为 100mm177。 、压条宽度为 及试件直径为 177。 、压条宽度 作业指导书 第 3 页 共 3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JTJ052— 2020 文件代号 SYS131 为 时,劈裂抗拉强度 RT分别按式( 1)及( 2)计算,泊松比μ、破坏拉伸应变ε T及破坏劲度模量 ST按式( 3)、( 4)、( 5)计算 RT=(1) RT=(2) μ =( ) /( ) (3) ε T=XT( + ) /( +5μ) (4) ST=PT( +) /( hXT) (5) 式中: Rt—— 劈裂抗拉强度 MPa ET—— 破坏拉伸应变; ST—— 破坏劲度模量 MPA; U—— 泊松比; PT)试验荷载的最大值, N; H—— 试件高度, mm; A—— 试件垂直变形与水平变形的比值( A=YT/XT) YT—— 试件相应于最大破坏荷载时的垂直方向总变形 mm; XT—— 按图 2的方法量取的相应于最 大破坏荷载时的水平方向总变形 mm。 当试验仅测定垂直方向变形 yt 或由实测的 yt/xt 计算的 h 值大于 或小于 时,水平变形( XT)可由表 1 规定的泊松比( h)按式( 6)求算。 需要计算加载过程中任一加载时刻的应力、应变、劲度模量的方法同上,只需读取该时 刻的荷载及变形代替上式的最大荷载及破坏变形即可。 当记录的荷载一变形曲线在小变形区有一定的直线段时。 可以试验的最大荷载PT的 范围内的直线段部分的斜率计算弹性阶段的劲度模量,或以此范围内各测点的应力 a,应变 数据计算的 S= 的平均值作为路面设计用的力学参数。 及 S 的计算方法同本规程 中的 RT、 ET、 ST 的计算方法。 报告 当一组测定值中某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大于标准差的 K 倍时,该测定值应予舍弃,并以其余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当试验数目 n 为 6 个时, K 值分别为 、 、 、。 试验结果均应注明试件尺寸,成型方法、试验温度、加载速率及采用的泊松比 u值。 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GB/T52242020 文件代号 SYS132 GB/T 5224— 20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伸试验 目的和范围 测定钢绞线的弹性模量,伸长率,抗拉强度。 仪具与材料 2 .1 钢绞线拉伸试验机。 2 .2 ,金刚砂,胶水 试验准备 准备好三根长度为 1m 左右的钢绞线,并确定钢绞线的等级,量出钢绞线的直径。 用粘有金刚砂的铝片包好钢绞线的两头,以免钢绞线拉伸时夹头夹伤钢绞线。 试验步骤 将钢绞线装上钢绞线拉伸试验机,并量出试验机两 夹头间的距离。 安上引伸计。 打开送油阀,关闭回油阀,给试验机加载。 4 .4 当钢绞线达到屈服时,取下引伸计,继续加载,直至钢绞线拉断为止。 求出试验各个结果。 报告 试验平行三次,试验报告中应包括抗拉强度,最大力总伸长率,弹性模量。 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GB/T52242020 文件代号 SYS133 GB/T 5224— 2020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应力松弛试验 目的和范围 测定钢绞线松弛率。 仪具与材料 钢绞线应力松弛机。 温度计。 试验准备 准备好一根长度为 2 .2m 左右的钢绞线,并事先应知道钢绞线的抗拉强度。 将钢绞线放在环境温度为 20177。 2℃试验室不少于 2 个小时。 试验步骤 按要求选定试验初始荷载:公称最大力的 60%,公称最大力的 70%, 公称最大力的 80%。 设置好加载速率,要保证初始荷载在 3min~5min 内均匀加载完毕,并设置持荷时间为 1min ,松弛时间为 100 h。 装持好试件。 按先前设 置好的参数给试件加载,持荷,松弛。 试验室保证试验室温度为 20177。 2℃。 推算出 1000h 的松弛率。 报告 松弛试验只需要单独做一次,试验报告应包括 1000h 的松弛率。 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共 2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GB/T143702020 文件代号 SYS134 GB/T14370— 202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试验 目的和范围 测定锚具组装件的锚固效率和达到实测极限力时组装件受力长度的总应变。 仪具与材料 静载锚固试验机。 2 .2 预张拉用油泵。 试验准备 按锚圈孔数准备好要用的夹片和钢绞线。 把锚圈、夹片和钢绞线擦试干净。 试验方法 一般规定 试验用的预应力筋 — 锚具组装件应由全部零件和预应力筋组装而成。 组装时锚固零件必须擦试干净。 束中各根预应力筋应等长平行,其受力长度不小于 3m。 对于预应力筋在锚具夹持部位不弯折的组装件(全部锚筋孔与锚板地面垂直),可以不安装束口状的锚下垫板。 单根钢绞线的组装件试件,不包括夹持部位的受力长度不应小于 ,并参照试验设备确定。 试验用预应力钢材应经过选择,全部力学性能必须严格符合该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所选用的预应力钢材其直径公差应在锚具产品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 对符合要求的预应力钢材应先进行母材性能试验,试件不应少于三根,证明其符合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之后才可用于组装件试验。 生产厂的型式检验和新产品试验所用的试件,应选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中最高强度级别的预应力刚材。 用于多品种预应力钢材的锚具,应对每个品种进行试验。 试验用的测力系统,其不确定度不得大于 2%;测量总应变用的量具,其标距的不确定不 得大于标距的 %,指示应变的不确定度不得大于 %。 静载试验 对于先安装锚具再张拉预应力筋的预应力体系,可直接用试验机或试验台座 作业指导书 第 2 页 共 2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GB/T143702020 文件代号 SYS134 加载。 加载之前必须将各根预应力钢材的初应力调匀,初应力可取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fptk的 5%~10%。 正式加载每分钟宜为 100Mpa,达到 80%后,持荷 1h,随后逐步加载至破坏,并进行测量和观察。 用试验机进 行单根预应力筋 — 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时,在应力达到 时,持荷时间可以缩短,但不少于 10min。 试验过程中应测量的项目包括 a) 有代表性的若干根预应力钢材与锚具之间在预应力筋应力达到 相对位移Δ a。 b) 锚具若干有代表性的零件之间在预应力筋达到 时的相对位移Δ b。 c) 试件的实测极限拉力 Fapu; d) 达到实测实测极限拉力时的总应变ε apu。 试验过程中应观察的项目包括: a) 在预应力筋达到 时,持荷1 h,观察锚具的变形; b) 试件的破坏部位与形式。 5 、 报告 静载试验应连续进行三个组装件的试验,全部试验结果均应作出记录,并进行计算,三个试验结果均应满足规范的规定,不得进行平均。 GB/T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目的和范围 测定金属材料的硬度。 2、仪具与材料 洛氏硬度计及配套的压头。 3、试验方法 3 .1 试样 3 . 试样在制备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由于受热,冷加工等对 试样表面的影响。 3 . 试样的试验表面尽可能是平面,不应有氧化皮及其他污物,表面粗糙度一般不大于0 .8μ m,必要时要对表面下针部位进行打磨,以露出原有的金属光泽为准。 3 . 试样或试验层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 .2mm。 3 .2 环境温度 试验一般在10℃~35℃室温进行。 对精度要求较高的试验,室温控制在23177。 5℃。 3 .3 试验步骤 3 . 试验前,依据试样材料选择压头类型和洛氏硬度标尺,然后使用与试样硬度值相近的标准洛氏硬度块对硬度计进行校验。 试样的试验面、支承面、试台 表面和压头表面应清洁。 试样应稳固地放置在试台上,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不产生位移及变形。 试验时,必须保证试验力方向与试样的试验面垂直。 施加初试试验力时,读数不能超过“ 600177。 10”,否则应卸除初试试验力,在试样另一位置试验。 硬度检测每个试样一般测试 3 点,每一点测得的硬度值加上修正值便可反映该件零件的实际硬度值。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材料种类和试件规格型号,试验温度,试验数据。 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GB/ 文件代号 SYS135 JT/T4— 2020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目的和范围 测定板式橡胶支座的抗压弹性模量、抗剪弹性模量、抗剪粘结性能、抗剪老化、摩擦系数、转角、极限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 它适用于检测公路桥梁用板式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 2、仪具 试验机宜具备下列功能:微机控制,能自动、平稳连续、加载、卸载,且无冲动和颤动现象,自动持荷(试验机满负荷保持时间不少于 4h,且试验荷载的示值变动不应大于 %),自动采集数据,自动绘制应力 — 应变图 ,自动存储试验原始记录及曲线图和自动打印结果的功能。 试验用承载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平面尺寸必须大于测试试样的平面尺寸,在最大荷载下不应发生饶曲。 进行剪切试验时,其剪切试验机构的水平油缸、负荷传感的轴线应和中间钢拉板的对称轴相重合,确保被测试样水平轴向受力。 试验机的级别为Ⅰ级,示值相对误差最大允许值为177。 %,试验机正压力使用可在最大力值的 %~90%范围内。 水平力的使用可在最大力值的 1%~90%范围内,其示值的准确度和相关技术要求应满足 JJG175 的规定。 测量支座试样变形 量的仪表量程应满足支座试样变形量的需要,测量转角变形量的分度值为 ,测量竖向压缩变形量和水平位移变形量的分度值为 ,其示值误差和相关技术要求应按相关的检测规程进行检定。 试验方法 抗压弹性模量 试验步骤 a) 将试样置于试验机的承载板上,上下承载板与支座接触面不得有油污;对准中心,精度应小于 1%的试件短边或直径。 缓缓加载至压应力为 且稳压,核对承载板四角对称安置的四只位移传感器,确认无误后,开始预压;预压。 将压应力以( ~)Mpa/s 速率连续地 增至平均压应力ς =10Mpa,持荷 2min ,然后以连续均匀的速度将压应力卸至 ,持荷 5min,记录初试值,绘制应力 — 应变图,预压三次;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共 5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JT/T42020 文件代号 SYS136 作业指导书 第 2 页 共 5 页 第 1 版 第 0 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 JT/T42020 文件代号 SYS136 b) 正式加载。 每一加载循环自 开始,将压应力以以( ~) Mpa/s速率连续地增至压应力ς =4Mpa,持荷 2min 后,采集支座变形值,然后以同样速率每 2 Mpa为一级逐级加载,每级持荷 2min 后 ,采集支座变形值至平均压应力ς为止,绘制的应力— 应变图应呈线形关系。 然后以连续均匀的速度卸至。 10min 后进行下一加载循环。 加载过程应连续进行三次; c) 以承载板四角所测得的变化值,作为各级荷载下试样的累计竖向压缩变形,按试样橡胶层的总厚度求出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试样的累计压缩应变。 试样实测抗压弹性模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E1=(ς 10-ς 4) /(ε 10-ε 4) 式中: E1— 试样实测的抗压弹性模量计算值,精确至 1 Mpa; ς ε 4— 试样第 4 Mpa 级试验荷载下的压应力和累计压缩应变 值; ς ε 10— 试样第 10 Mpa 级试验荷载下的压应力和累计压缩应变值; 试验结果 每一块试样的抗压弹性模量 E1 为三次加载过程所得的三个实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但单项结果和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偏差不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