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284 附件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服务企业) 的管理办法(试行) 291 附件九: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意见 295 附件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 十二五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02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前 言 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 (中发〔 2020〕 12 号)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 2020〕 14 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20〕 16 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 2020〕 12 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 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 2020〕 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省和黄冈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我院“十二五”规划的设想,为把我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2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 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 1999 年 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60 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历,特别是经过 10 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办学成效。 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革命老区黄冈,考察了学院农业技术推广基 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学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占地面积 1 000余亩,建筑面积 33 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 120 余万册,各类微机 3 500 多台,校内实训 中心 、实训 室69 个,其中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3 个,湖北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6 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273 个。 现设 土木 建筑工程系、生物工程系、交通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等八系、公共课 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学院现有 46 个专业,在校学生 12 000余人,校内专任教师 5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235 人,“双师”素质教师 245 人, 常年聘请 校外兼职教师 240 余 人。 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个。 建有省级重点专业 5 个,教改试点专业 3个。 建有国家级精品课 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 18门。 建有国家级规划教材 28 部。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实施 “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双境培养、 双师共教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 高素质技能型 专门 人才 3万余 人,就业率连续 8年 超过 98%。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3 学院扎根老区,实施“十百千万”(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社会服务工程,为服务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院以 来,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院相继荣获市级安全文明单位、全省职教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0 年学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20 年被确定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历程,现已步入 提升学院 内涵、打造高职品牌阶段。 二、 特色与 优势 学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 黄冈 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鄂豫皖赣四省交汇区,辖 10 个县、市(区),版图面积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0万,是 “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 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老区人民 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 区精 神。 黄冈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教育发达,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 其独特的教育区位优势,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沃土和广阔的空间。 (一)办学理念较为先进 学院领导班子勤政廉政、精诚团结,务实创新,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办学思路清晰、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 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 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树立“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4 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 确定 “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培养 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 素质 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 坚持“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 学院组建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 、 “ 双境培养 、 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 服 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 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 ”的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 内容项目 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内外结合、共建共享 ” 的实训 基地建设思路、“以服务 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 的社会服务思路。 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取得实效,为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与投入环境 较 好 湖北省委、省政府及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 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委、市政府多次将建设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来抓。 建立市领导定期到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制, 为学院发展排忧解难。 在 学院土地征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了引导学院办出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政府出台了《黄冈市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增强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 适应 性。 由市政府牵头,每年召开校 企合作促进会,为校企合作牵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5 线搭桥;组建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 的黄冈职教集团,为学院发展提供了 更大的空间。 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好。 省市政府 主要领导,多次到学院调研,给学院办学保驾护航。 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解决了学院与市区道路连接,自来水连通等师生员工生活 中 的实际问题。 特别是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期间,市委书记刘善桥(时任市长)亲自担任支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迎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拨专款支持。 学院在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我院申报建设工作专题汇报,成立了市长刘雪荣同志任组长的“黄冈市支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高 职院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省示范建设期间,市长每年带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来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并同时派一名副市长直接参与到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之中,加强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工作的领导。 政府大力支持,为学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湖北省教育厅制定 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国家级项目,足额拨付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黄冈市 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入。 在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能按期拨付学院教育经费。 在学院申请的国家、省级教学建设项目中,市 政府总是足额配套建设经费。 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政府投入专款 1200 多万元,支持学院建设。 市政府 全力支持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 承诺在保证学院基本办学经费的基础上,将按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足额落实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相关的配套经费。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6 (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 组建黄冈职教集团,设立校企合作处, 注重与县市区合作,注重与企业合作,各系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专业建设、合作技术革新、合作就业等工作。 ,搭建 校企合作平台 在政府的 支持下,以学院为龙头,组建了由 41 家企业和 16 所职业院校联合组成的黄冈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成立了职教集团理事会,制定了《黄冈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规定成员单位的权力和义务。 职教集团下设教学指导工作组、招生就业联络工作组、校企合作工作组等专门小组,负责各专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黄冈职业教育集团 主要的工作任务有: 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推动校企合作进行 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 推动 企业参与办学,促进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同发展, 探索职业教育规律、 培养新型职教师资,促进 集团内成员信息 交流打造集团品牌。 通过职 教集团这一平台, 学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集团内企业员工 1700余人 次 , 为职教集团成员院校培训教师近 200 人 次 ,集团内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岗位。 学 院 还 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各系组建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和管理。 这些组织和机构的设立,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 “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办学模式 , 合作办学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 、开放性 和社会性,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培养 高素 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结合老区经济现状,学院加强校县对接,校企合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黄冈市有 十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学院与县市区开展对接共建工作。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红安、麻城、团风等 10 个县(市)签订了校县(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7 对接共建协议。 如与全国闻名的“医药之乡”蕲春县对接;与“建筑之乡”团风县对接;与黄冈市商业中心的黄州区对接等。 学院为县市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县市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 场所 和就业岗位, 形成对接促建设,共建促发展,合作促提高的局面,实现了县市、行业企业、学校三赢, 促进了 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 “双境培养、双师共 教 、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育人 通过校县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结合,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 学院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加强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适时把课堂搬进农场、茶场、养殖场,搬进企业车间,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老区的人文资源优势,将老区精神融入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构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双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 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 主要是 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来培养 学生。 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努力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聘请农艺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及能工巧匠执教,初步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内容, 将职业资格要求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做到双证融通 ,确保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 98%。 推行“双境培养、双师共教 、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 赛中有 145 人次获得 112 项大奖。 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力促进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8 学生就业,毕业生连续 8年 就业率超过 98%, 用 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基础较好 :灵活设置,共建共办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学院以服务黄冈老区经济为己任,主动适应老区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结合 学院的办学条件,改造老专业,发展新专业。 根据黄冈现代农业、畜禽养殖、建筑建材、森工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 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会计 等 46 个专业。 学院聘请了 6 名全国 知名 职业教育专家担任学院专业建设顾问。 各专业都建立了由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如土木建筑工程系与黄冈市工程造价站共办工程造价订单班;机电工程系与湖北三环汽门厂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学院出现了一批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工学结合优势凸现的专业。 到目前为止,学院 建有省级重点专业 5 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3 个,院级示范专业 9个。 :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 化 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 2020 年,学院发起了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提出了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三大整合(专业整合、课程整合、教材整合)。 2020 年 3 月份,学院又一次发起了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提出了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面的教学改革。 2020 年开展全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9 的培训与测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单元设计”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促进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 把握职教特点,掌握以职业岗位(群 ) 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方法。 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通过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的广泛交流与研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 内容项目 化。 学院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 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 18 门,院级精品课 69 门。 编写出版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28 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 18 部。 队伍 建设:多元角色,双师结构 学院非常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双师”素质、多元角色的师资队伍。 多元角色,是指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多重角色的集合,一是职业教学的组织者,二是职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职业实操的示范者,四是职业行动的教练员,五是职业问题的咨询师,六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人。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 为核心 的教师梯队;建有 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聘请了 7名楚天技能名师;“双师”素质教师 245 人;建立了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 员、能工巧匠中选拔 400 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常年聘请 240 人作兼职教师。 初步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内外结合, 共建共享 学院采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开发虚拟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0 训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与企业合作共建 实训基地。 目前校内建有 69 个实训中心(实训室),其中拥有园艺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和建筑技术 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6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 建有生物科技园、现代机械制造加工中心、土建施工实训中心等 10 个集实训、技术研发和经营于一体 的生产性实训中心。 教学仪器设备(含准捐赠)总值 8060余万元。 与 273 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服务,合作企业为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基地托管式、筑巢引凤式、借船出海式、文化引入式”等方式,学生实践条件得到了保障。 2020 年全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院召开,我院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模式获得与会者好评。 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平台,在校内建有数控仿真实训室、 CAD/CAM/CAE、 EDA 等实训 室;建有汽车拆装虚拟车间、计算机数字媒体虚拟工厂等虚拟实训室。 :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 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 探索和实践了“全程系统训练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其中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受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认为是我院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仿真实操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增 强 教学效果;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采用行动导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1 向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 坚持行动导向,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取得了实效。 (五)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学院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服务大农业,开展“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效益。 学院根据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特别是黄冈市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 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开展教育培训服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