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内容摘要:

产生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通过封山禁牧、封育保护,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了土壤侵蚀,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增强了御洪能力;降低了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 “保障了源头就保护了下游”,通过对河流上游源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使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15 活用 水清洁得到保障。 项目组织设计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龙泉市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实施组织管理措施及各项技术保障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加强项目竣工后的管理。 工程特性 本工程的主要特性详见表 11。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16 表 11 工 程 特 性 表 编号 项 目 特 性 单位 数量 备 注 一 工程特性 1 项目名称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 2 工程性质 新建工程 3 工程建设地点 龙泉市小梅镇 二 项目区概况 1 面积 km2 大梅溪 流域 2 水土流失面积 km2 3 多年平均降雨量 mm 1995 4 地形地貌 低山丘陵 5 地震烈度 小于 Ⅵ度 三 坡 耕地 整治工程 1 坡耕地 整治面积 hm2 2 排 (截 )水沟 km 3 蓄水池 座 138 4 土谷坊 座 6 四 溪沟整治工程 1 溪沟 整治长度 km 2 岸滩绿化 hm2 3 堤防修 复 km 4 堤防加固 km 5 拦水堰 座 7 6 溪沟清淤 m3 3780 五 农村人居环境改造 1 四旁绿化 hm2 2 生活污水处理池 座 3 3 公厕 座 6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17 续上表 编号 项 目 特 性 单位 数量 备 注 4 垃圾池 个 16 5 垃圾箱 个 96 六 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 1 绿化 m2 10000 2 排水沟 km 2 3 砌石护坡 m 100 七 生态修复 和植树造林 1 生态修复面积 hm2 82 2 植树造林面积 hm2 40 八 工程施工 1 施工工期 年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 九 工程总投资 万元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18 2 项目区概况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龙泉市地处浙西南,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三江上游,东毗云和、景宁,南接庆元,西与福建浦城交界,北连遂昌、松阳。 地理位置 介于东经 118176。 42†~ 119176。 25†和北纬 27176。 42†~ 28176。 21†之间,辖区南北长,东西宽 ,总面积 3059km2。 本工程治理范围涉及的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最南端的山区小梅镇境内,位于龙泉、庆元两县市交界处。 其东临屏南镇,南接庆元县,西连上垟,北濒八都、查田二镇,东西跨度约 ,南北跨度约 ,均以山脊和溪流等明显线条状自然地形地物与周边乡镇相隔,界域明显。 治理流域总面积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工程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2。 气象水文 大梅溪流域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日照充足等特点。 区域年平均气温 ℃,稳定在 10℃以上的年积温为 4350~ 5120℃。 全年日照时数 1576h~ ,无霜期。 平均温度最低的一月份为 ℃,平均温度最高的七月份为 2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 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995mm,最大年降雨量 ,最小年降雨量,最大日降雨量 ,降水主要集中在 4月~ 9 月,以春雨、梅雨、台风雨 为主。 7 月~ 8 月间晴热少雨,常有旱象发生,夏秋之交常受台风侵袭,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 大梅溪属瓯江的重要支流,发源于琉华山(海拔 )和大阳尖(海拔高程 ),流经车盘坑村、黄弄村、垟岙头村、大窑村、高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19 际头村、上梅村、大梅村、大梅口村后汇入瓯江。 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位于龙泉市小梅镇,境内大梅溪全长 ,属山溪性河流。 溪沟 沿途以天然土质或基岩河岸为主,局部河床基岩出露,水流平缓。 溪沟 水质良好,目前未受明显污染。 地形 地貌 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南部 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域形状呈不规则条状形。 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体系洞宫山脉,较为高峻。 区域内南、北两边众多的山峰、山岭、山岗延绵起伏,相对排列,溪流河谷地带自中部横贯东西。 本区地势最高点为琉华山,海拔。 地质构造 在区域构造上,本区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隆起区丽水-宁波隆起带,位于丽水-余姚(丽水 — 景宁)深大断裂带的西部,距主断裂距离较远。 因此,工程区受区域性断裂构造影响不大,区内断裂总体不发育。 工程位于小梅镇境内,处于山间冲积地中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周边山体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 上统火山岩(凝灰岩)和燕山早期侵入岩(花岗斑岩)。 工程地表为大面积第四系冲洪积层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20),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区域地壳较稳定。 土 壤 流域土壤主要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 红壤主要有黄红壤亚类的黄泥土、红泥松土及侵蚀型红壤亚类的石砂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通透性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 潮土主要分布在沿溪两岸滩地、阶地上,成土 母质多为洪积物,土层厚薄差异较大,土性含砂质砾重,无分选性,质地较轻,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 水稻土则分布较为广泛,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 %。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20 植被 本区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绝大多数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工植被。 因地貌垂直差异大,森林植被类型呈多种多样的特点。 天然植被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呈带状分布。 主要树种有毛竹、马尾松、木荷、小叶青冈栎等。 人工栽培植被广泛分布在中低山丘、道路河流两侧、山涧边缘平缓地带,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木荷、厚朴等经济树种以及 田坎间禾本科植物和经济作物。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 %,生长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过度砍伐、垦荒等原因,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 一、土地利用现状 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的土地总面积 ,其中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水域 ,未利用地 ,详见表 21。 表 21 大梅溪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表 单位: km2 类 别 总 面 积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住宅用地和工 矿仓储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 未利 用地 大梅溪流域 面积 比例 (%) 100 二、土地利用特点: ( 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随着海拔的升高,林地面积增大,园地、水域和交通用地面积减小,耕地相对集中于低海拔区域。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21 ( 2)林地面积大,但生产率不高,经济林面积所占比重偏低,中幼林面积比重大,用材林亩均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产低。 ( 3)耕地面积少,利用效率低,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 4)土地利用垂直分布规律明显,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 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与劳动力 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行政区划上即为龙泉市小梅镇,镇域内辖23 个行政村。 2020 年末,全镇总人口共 3588 户 12383 人,其中农业人口11596 人,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6%,人口密度为 134人 /km2。 农业劳动力总量 6836人。 农村 各业生产 据调查资料表明,区域现有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 62%,外出务工的占 12%,经商、房屋出租等和其它经济来源的占 3%。 2020年,小梅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共计 ,其中第一产业 万元,占 39%;第二产业 亿元,占 61%;第三产业 亿元,占 %。 农民人均纯收入 4251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5600 元。 区域内现有规模工业企业 4 家,镇域内无工业集聚区。 全镇种植食用菌 万袋,其中冬菇 万袋,黑木耳 ,夏菇 万袋。 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喜人,新 发展吊瓜基地 140 余亩;培育木槿花基地 300 亩;培育葡萄基地 300余亩。 经济发展方向及生产潜力 大梅溪流域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名山有琉华山、景点有大窑古村落、名胜古迹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明代建筑“林家大屋”、“安清完社殿”章生一、章生二祖殿、水碓等旅游资源。 龙泉是享誉海内外的青瓷之都,大窑村作为龙泉市主要的龙泉窑遗址所在地,其悠久的烧造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现代陶艺的勃兴等等,无一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22 不为龙泉青瓷增添文化内涵。 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 习俗,展现着其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地方所不能与之媲美的独具特色的垄断性旅游资源。 通过对区域现场踏勘,大梅溪流域山地资源丰富,绿色农业发展迅速。 根据这一优势,可以通过合理统筹规划,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交通现状 大梅溪流域对外交通道路主要有 54 省道公路。 另外,乡内各村均有乡村公路到达,主要道路硬化率 90%。 据现场调查发现,乡村沿山 道 路山体开挖面防护不到位,土质开挖面裸露,未及时对道路旁的山体土质开挖面进行防护,水土流失严重,也严重影响当地 景观。 饮用水及排水系统 1)饮用水 大梅溪流域现状供水以山泉或溪沟引水等方式为主。 供水保证率较低,旱季经常性缺水。 2)排水 大梅溪流域工业不多,集聚点无污水管网,集聚点内各企业生产废水直接排入附近水体。 生活污水也无管网收集,没有配套相应的处理系统,直接就近排入水体。 农村粪便污水多用于农田施肥。 垃圾收集与处理现状 大梅溪流域现有垃圾箱共 35 只,流域内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垃圾填埋场。 公厕现状 大梅溪流域现有公厕 4个。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龙 泉 市 水 利 水 电 勘 测 设 计 所 23 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 水 土 流失 现状 水土流失类 型 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大梅溪流域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区域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还存在着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 由于区域丘陵、山区土层浅薄,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侵蚀,其次是浅沟侵蚀及小切沟侵蚀。 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 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南部小梅镇境内,根据 浙江省《关于公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 (浙政发〔 1999〕 141 号 )及 《 关于印发 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2020~ 2020 年 )的 通知》(浙发改规划〔 2020〕 281 号) ,工程所在区域属浙江省省级重点治理 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 根据《龙泉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龙泉市“重点预防治理区”。 据 2020 年全省第四次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进行的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显示,大梅溪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积 ,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中度流失面积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强 烈 流失面积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极强 烈 流失面积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剧烈流失面积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 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水土流失现状详见附图 2。 大梅溪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详见表 31和图 31。 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