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4月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同学总结的心理学复习要点内容摘要:

阴暗和阴影 运动视差 眼睛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辐合 四、立体知觉(深度知觉) ――成人两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65 毫米。 超过 1300 米,两眼视差为零。 12 五、方位知觉 ――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包括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方向定位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其他知觉为辅。 第四节 时间知觉 ――指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人对时间的知觉总是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标志。 二、生物钟 ――通常生活条件下的时间程序表现出节律性的行为和生理过程。 三、时间估计 ――听 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 1/100 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 1/40 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 1/101/20 秒。 第五节 运动知觉 ――指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与空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第六节 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错觉现象。 一、视错觉 ――线条长短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状错觉和方向错觉 二、其他错觉 三、产生错觉的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第五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 念 一、注意的概念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两大要素。 ――指向: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 ――集中: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之一。 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伴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 13 ――注意和心理过程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一切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 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意志。 不由意志控制,所以叫不随意注意。 往往由周围环境变化引起。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情绪状态,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一)概念 ――指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受人的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具有 自觉性 和 主动性 的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 好自己的活动。 ――怎样才能组织好自己活动,保证和坚持有意注意。 按照任务要求,经常提醒自己坚持注意 根据任务需求,经常提出进一步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 把思考、记忆等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保持有意注意。 培养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有重大的作用。 ――间接兴趣可以转变为直接兴趣。 ――人们工作主要靠有意注意,但需要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从事一项系统的工作,对有的地方没有兴趣,往往需要一定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发生了直接 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自己的注意了,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教师在教学工作如何利用三种注意。 三种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紧密交织并可以互相转换。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充分运用 有意注意 的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善于利用 无意注意 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会在日常和学生交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形成 有意后注意 ,以减轻有意注意对精神带来的压力。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14 ――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质量和效率的指标。 一、注意的范围 (一)注意范围 ――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 指一定时间内 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知觉的对象越多,注意的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越少,注意的广度越小。 ――一般来说,刺激物数量越多,显现速度越快,判断的错误也越多。 (二)影响影响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对有规律的、集中的、互相联系的对象的注意范围大,否则范围就小。 2、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受限制,扩大注意范围,可以提高学校和工作效率。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有限时间内注意的集中程度。 (二)注意的起伏现象 ――人在集中感知某一事物时呈现周期性加强 或减弱的现象。 如双关图。 (三)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总是指向一个对象 (四)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 1、明确工作任务 2、活动多样性 3、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4、注意的稳定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五)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分散指人的注意力离开当前注意任务而被无关刺激所影响。 ――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似的刺激物,比差别很大的刺激物的干扰作用大,同样的干扰刺激物,对知觉影响小,对思维影响大;在知觉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的影响最小;与情绪有关的刺激物对注意干扰大。 ――并非任何附 加刺激物都引起注意分散。 三、注意的紧张性 1、概念: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2、人在紧张注意时,可以摆脱周围一切事物。 3、注意的紧张性与注意范围密切联系 ――越紧张地加强注意,注意的范围越小,长时间高度紧张注意,易于产生疲劳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控制注意紧张性有重大意义 15 ――张弛有度,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 四、注意的分配 1、概念: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有两个动作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动作达到 自动 化或部分自动化 程度才行。 (2)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重要。 ――注意分配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的能力。 五、注意的转移 1、概念:根据的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主要看对原来注意对象的 兴趣 和 紧张性 如何而定。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密切联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注意的迅速的转移。 但从总体来讲注意的转移则被人视为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迅速转移和妥当的分配,与 神经系统机能状态 和 身体状况 有极大的关系。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概念 ――指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心理在时间上的持续,记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记忆的种类 (一)以记忆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 这种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突出。 2、语词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薄弱。 3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 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是形象记忆的一种,能够长期保持并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二)根据信息储存时间长短分类(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人的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会一个很短的时间保持它的形象。 ――上述事实表明,视觉瞬时记忆在脑中储存的时间在一秒钟以内,是刺激物的之直接映像。 听觉瞬时的记忆,根据马萨罗等人的研究,持续时间从四分之一到两秒不等。 16 2、短时记忆――指信息储存保持在1-2分钟之内的记忆,也称操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 多数人能记住7177。 2个信息单位。 ――短时记忆是长时记忆的门户,没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就不会发生。 3、长时记忆――以信息储存可以从一分钟到几年或更长时间。 是一起记忆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长时记忆的储存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信息主动加工的过程。 第二节 记忆过程 (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或回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分类 ――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有意识记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 定的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的识记。 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智力活动。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或称理解识记) 根据理解因素参与分类。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目的 2、识记态度 材料 的数量和质量 ――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4、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5、学习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 (三)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复习注意方面 1、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计算一定时间内的成绩,则集中复习由于复习次数 多,识记效果好。 ――如果计算一定次数后的复习成就,则分配复习的效果较好。 ――一般来说,分配复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