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建筑施工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内容摘要:

置深度,减小提升导管的幅度且不宜用导管下冲孔内混凝土,以便钢筋笼顺利埋入混凝土之中。 5)在施工桩径 800mm 内,孔深大于 40m 的桩时,应设置导管扶正装置。 6)合理安排现场作业,减少成桩作业时间。 (3)成桩桩身质量不良 【现象】 1)成桩桩顶标高偏差过大。 2)桩身混凝土强度偏低或存在缩颈、断桩等缺陷。 【治理】 1)深基坑内的桩,宜将成桩标高提高 50~ 80cm。 2)防止误判,准确导管定位。 3)加强现场设备的维护。 施工现场要有备用的混凝土搅拌机,导管的拼接质量要通过0. 6MPa 试压合格后方可使用。 4)灌注混凝土时要连续作业,不得间断。 3.锤击沉管夯扩灌注桩 (1)成孔质量差 【现象】 1)锤击沉管达不到设计标高。 2)锤击沉管后管内有水或内夯扩后管内有水。 【治理】 1)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和桩锤。 2)群桩施工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宜采取由里层向外层扩展的施工顺序。 3)因沉管贯入度偏小而达不到设计标高的桩,可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制定补救方案,可采取调整夯扩参数,增加内夯扩混凝土投料量的方法,来补偿桩长的不足。 (2)钢筋笼位置偏差大 【现象】 成桩钢筋笼的标高超过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治理】 1)成孔后在孔口将钢筋笼顶端用铁丝吊住,以防下滑。 2)控制钢筋笼安装高度,在投放钢筋笼以前用内夯管下冲压实管内混凝土。 3)外管内混凝土的最后投料要高于钢筋笼顶端一定高度,一是预留一定余量,二是避免桩锤压弯钢筋笼。 (3)桩身质量常见缺陷 【现象】 1)外管被埋,即在灌注混凝土以 后,外管拔起困难。 2)内管被埋,即在内夯扩作业后,内管拔起困难。 3)外管内混凝土拒落,即在灌注混凝土后,拔起外管时,内管同时向上,外管内混凝土拒落。 4)缩颈、断桩。 5)桩顶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6)成桩桩头直径偏小。 【治理】 1)防止外管被埋的措施: 选择机械起重能力应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在发生外管被埋时,可配置千斤顶等辅助起重设备顶托,同时用桩锤轻击内、外管,以克服外管静摩阻力。 控制沉管作业的最终锤击贯入度不宜太小。 成桩应连续作业。 在粘土层较厚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宜在外管下端加焊钢筋外箍 (通常Φ 14~≯16)。 2)防止内管被埋的措施: 选用内夯管的钢管管壁不能过小,宜大于 1Omm。 内夯管下端的底板直径与外管内径差应小于 1Omm,内外管下端高差 140~ 150mm 为宜。 一次配足止水封底的干硬性混凝土用量,在遇有桩底流砂层容易吸泥时,要适当加大封底干硬性混凝土的用量。 沉管作业时,要避免外管偏斜。 在发生内夯管拔起困难时,可临时改用拔外管的主卷扬机拔内夯管。 3)防止外管内混凝土拒落的措施: 桩身混凝土坍落度应分段调整。 一般在内夯扩大头部分采用坍落度 3~ 5cm,在无钢筋笼的桩身部位采用坍落度 5~ 7cm,在钢筋笼部位宜用坍落度 7~ 9cm。 防止在内夯管下落时压弯钢筋笼,造成管内混凝土拒落。 4)缩颈、断桩的防治措施: 正确安排打桩顺序,同一承台的桩应一次连续打完。 桩距小于 4 倍桩径或初凝后不久的群桩施工,宜采用跳打法或控制间隔时间的方法,一般间隔时间为一周。 在流态淤泥质土层中施工,应采用较低的外管提升速度,一般控制在 60cm/ min 左右。 在管内混凝土下落过快时,应及时在管内补充混凝土。 外管内进 水时,应及时用干硬混凝土二次封填。 5)桩顶位置偏差大的防治措施: 在沉管作业时,应先复测桩位,在沉管作业时发现桩位偏移要及时调整。 机架垫木要稳,注意经常调整机架的垂直度。 用桩位钎探的方法,清除浅层地下障碍物。 6)成桩桩头直径偏小的防治措施: 成桩作业后,桩顶混凝土以上须及时用干土回填压实,避免受挤压和振动。 成桩作业时,将内夯管始终轻压在外管内的混凝土面层上,控制拔管速度不宜过快。 4.振动沉管灌注桩 (1)桩身缩颈 【现象】 成桩直径局部小于设计要求。 【治理】 1)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报告和试桩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在易缩颈的软土层中,严格控制拔管速度,采取”慢拔密击”的方法。 2)对于设计桩距较小者,采取跳打法施工。 3)在拔管过程中,桩管内应至少保持 2. Om 以上高度的混凝土,或不低于地面,可用吊锤探测,不足时要及时补灌,以防混凝土中断,形成缩颈。 4)严格控制拔管速度,当套管内灌入混凝土后,须在原位振动 5~ 1Os,再开始拔管,应边振边拔,如此反复至桩管全部拨出,当穿过易缩颈的软土层时必须采用反插法施工。 5)按配合比配制混凝土,混凝土需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6)在流塑状 淤泥质土中出现缩颈,采用复打法处理。 (2)断桩 【现象】 桩身成形不连续、不完整。 【治理】 1)控制拔管速度,桩管内确保 2. 0m 以上高度的混凝土,对怀疑有断桩和缩颈的桩,可采取局部复打或反插法施工,其深度应超过有可能断桩或缩颈区 1. 0m 以上。 2)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应事先在管内灌入 1. 5m 左右的封闭混凝土,防止地下水渗入。 3)选用与桩管内径匹配、密封性能好的混凝土桩尖。 4)桩距小于 3. 0~ 3. 5 倍桩径时,采用跳打或对角线打的施工措施来扩大桩距,减少振动和挤压影响。 5)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和桩 架行走路线。 6)桩身混凝土强度较低时,尽量避免振动和外力干扰,当采用跳打法仍不能防止断桩时,可采用控制停歇时间的办法来避免断桩。 7)沉管达到设计深度,桩管内未灌足混凝土时不得提拔套管。 8)对于断桩、缩颈 (严重 )的部位较浅时,可在开挖后将断的桩段清除,采用接桩的方法将桩身接至设计标高,如断桩的部位较深时,一般按设计要求进行补桩。 (3)桩身混凝土质量差 【现象】 1)桩身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2)桩身混凝土局部缺陷。 【治理】 1)对于混凝土的原材料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按配合比配制,和易性良好,坍落度控制在 6~ 10cm 之间。 2)严格控制拔管速度,保持适当留振时间,拔管时,用吊锤测量,随时观察桩身混凝土灌入量,发现混凝土充盈系数小于 1 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3)当采用反插法时,反插深度不宜超过活瓣长度的 2/ 3,当穿过淤泥夹层时,应适当放慢拔管速度,并减少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 4)当采用复打法施工时,拔管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桩臂外壁、活瓣桩尖和地面上的污泥,前后两次沉管的轴线必须重合。 5)对于桩身混凝土质量较差、较浅部位,清 理干净后,按接桩方法接长桩身,对于较严重、较深部位,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5.基坑支护开挖工程 (1)止水失效 【现象】 开挖后支护结构出现明显渗水现象。 【治理】 1)严格审查基坑支护、止水帷幕的设计方案。 2)深层搅拌桩施工时,应严格施工管理,把好施工质量关,控制桩身垂直度,确保搭接严密,尤其是水灰比和喷浆提升速度,均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 3)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搭接处须严密,确保浇灌混凝土的质量,并在混凝土中掺入防渗剂。 4)如已发生渗漏,则采取压密注浆补漏或采用高压旋喷桩补漏等有效措施。 5)当出现位移较大及坑壁裂缝渗水的现象时,应停止土方开挖,并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2)降水效果不好 【现象】 土层含水量高,基坑开挖困难。 【治理】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认真洗井直到渗水通畅,严格控制滤料质量。 . 2)井管滤头宜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层中。 3)在支护结构外约 挖排水沟,坑内需设排水沟和集水井,用水泵抽除积水。 4)选用与井径、渗透水量相匹配的潜水泵。 5)抽吸设备排水口应远离基坑,以防排水渗入坑内。 6)施工前应对管井、抽水设备进行保养、检修和试运转。 7)为防止降水井和回灌井两井相通,两井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距离一般不宜小于6m。 (3)支护结构失效 【现象】 基坑开挖或地下室施工时,支护结构出现位移、裂缝,严重时支护结构发生倒塌现象。 【治理】 1)深基坑支护方案必须考虑基坑施工全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支撑支护结构及止水降水方法,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并经专家组审核评定。 2)制定合理的开挖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进行开挖施工。 3)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手段,对各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实时监控,确保符合规范规定的设计要求。 4)基坑开挖边线外, 1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禁止堆放大的施工荷载和建造临时用房。 6.地下室防水工程 (1)混凝土墙裂缝漏水 【现象】 混凝土墙面出现垂直方向为主的裂缝。 有的裂缝因贯穿而漏水。 【治理】 1)墙外没有回填土,沿裂缝切槽嵌缝并用氰凝浆液或其他化学浆液灌注缝隙,封闭裂缝。 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 3)设计时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墙体的长度, 对特殊形状的地下结构和必须连续的地下结构,应在设计上采取有效措施。 4)加强养护,一般均应采用覆盖后的浇水养护方法,养护时间不少于规范规定。 同时还应防止气温陡降可能造成的温度裂缝。 (2)施工缝漏水 【现象】 沿施工缝渗漏水。 【治理】 1)选择好接缝的形式 2)处理好接缝:拆模后随即用钢丝板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 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水平接缝上铺设 1: 2. 5 水泥砂浆 2mm 左右。 浇筑混凝土须细致振捣密实。 3)平缝表面洗刷干净,将橡胶止水条的隔离纸撕掉,居中粘贴在接缝上。 搭接长度不少于 50mm。 随后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4)沿漏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