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内容摘要:

,有裂痕。 骶尾部皮肤出现红、痛、麻木或皮肤擦伤。 ( 1)提高操作者基础护理技能,操 作时动作轻柔,不使 用表面破损、有裂痕的便器。 ( 2)对于不能自主抬高臀部的患者,护士给予协助,避免在放入或取出便器时拖、拉、推、拽等动作。 ( 3)选用合适的便器,便器开口端 朝向患者的足部,在便器边缘垫软纸,减少对臀部皮肤的摩擦。 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无碎屑→定时翻身→观察局部皮肤变化→记录 (二)病情变化 突然的体位更换,引起病情变化。 突然表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 出冷汗、肌肉松弛、周身无力等。 ( 1)对使用便器的患者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 2)护士熟练掌握使用便器的基础护理技能,在放入或取出便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 ( 3)在移动患者时,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脉搏的变化。 停止 使用便器→评估→初步 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监测血压→必要时心电监护观察病情变化 →记录 处理和清洁便器 整理用物 洗手 必要时记录 必要时记录 洗手 整理用物 处理和清 洁便器 第九章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第一节 操作评估 (一)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作用、治疗情况的认知程度及合作程度。 (三) 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第二节 操作流程 第一节 并发症处理 ( 一 ) 疼痛 ( 1) 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 2) 药液浓度过高,推注速度 快且不均匀。 ( 3) 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操作者手法不熟练。 ( 4) 注射时消毒剂水针头进入皮内。 ( 1)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 ( 2)患者紧张、烦躁。 ( 1)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 2)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 操作前 查对、解释、评估询问过敏史 操作中 选部位 皮肤消毒 排气 注射 操作后 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 洗手 15~20min 后观察结果 记录 洗手 戴口罩 准备 用物 配皮 试液 再次核对 安抚患者 换针头 ( 3)应选择 4 至 4 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 部位:前臂掌侧中段。 ( 4)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针注射。 ( 5) 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地进针,缩短刺皮时疼痛的持续时间。 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进行熟练的注射 (二) 局部组织反应 ( 1) 药物种类或性质不同,局部发生变态反应强弱不一。 ( 2) 药液注入过快或超量注入。 ( 3) 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 4) 护士操作不熟练,反复进针刺激局部皮肤。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泡,重者溃烂破损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 1) 准确掌握配置浓度,准确注入药液 剂量。 ( 2) 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注射前履行告知义务。 ( 3) 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 ( 4) 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 ( 5) 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及随意搔 抓、揉按局部皮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局部皮肤瘙痒→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健康宣教→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 注射失败 ( 1) 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 ( 2) 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 ( 3) 操作技术不熟练。 ( 4) 注射药液剂量不准确。 ( 1) 无皮丘。 ( 2) 皮球过大或过小。 ( 3) 针口有出血。 ( 1) 对不合作的患者肢体给予约束和固定。 ( 2) 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衣服过多或袖口过窄,协助患者脱去一侧衣袖。 ( 3) 提高技能, 掌握注射的角度、力度及药 量 ,以避免因进针 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 、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针头贯穿 皮肤。 ( 4) 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盖局部注射部位。 拔针更 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过敏性休克 ( 1)操作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 2)患者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或迟发过敏反应 喉头 水肿,呼吸困难,气哫,哮喘,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 ( 1)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 其是青霉素等已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项实验。 (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能随意离开。 ( 3)注射盘内备有 %盐酸肾上腺素,在注射间备有氧气和吸痰设备。 ( 4)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置药液有无外观变化、沉淀、破损, 检查药物的有效期。 立即停止给药→通知医生→平卧→就地抢救→畅通气道→做好气管切开术前准备→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 第十章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第一节 操作评估 (一) 评估患者的病情。 意识状态、治疗情况、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二)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认知程度。 (三) 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情况和肢体活动能力。 第二节 操作流程 第三节 并发症处理 (一) 硬结形成 ( 1) 同一 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操作前 洗手,戴口罩 操作中 选部位 消毒 排气 推进药液 拔针 操作后 再次查对 观察用药反应 取合适体位 整理用物 洗手 查对 抽药 准备用物 携至床旁 查对解释评估安抚患者 取合适体位 记录 ( 2) 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 ( 3) 局部血循环不良 ,药物吸收缓慢。 ( 4)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1) 局部肿胀。 ( 2) 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 1) 避免 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 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 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 3) 对于一些难以洗手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 4) 注射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 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 (二) 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 针 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 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 注射时体味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 4) 注射操作不规范。 ( 5) 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1) 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 注射时取 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 5) 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 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 酌减。 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者→做好术前准备→观察局部→记录 (三) 低血糖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 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少,导致血流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饥饿感,乏力,肌肉震颤,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有时会出现大汗淋漓,皮肤湿冷 , 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 位。 (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角度减少。 评估→初步判断→绝对卧床→通知医生→快速查血糖→ 建立静 脉通路 →遵医嘱快速补充葡萄糖→监测血糖变化→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第十一章 肌 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第一节 操作评估 (一)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二)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作用、治疗情况的认识程度及合作程度。 (三) 评估患者肢体活动情况,注射部位 的皮肤及肌肉组织情况。 第二节 操作流程 第三节 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 硬结形成 ( 1) 同意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 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 局部 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1) 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 注射药 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 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 3) 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缓慢注入药液 拔针,棉签按压 再次查对药物 操作后 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观察用药反应 快速手消毒 回治疗室整理用物 医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洗手,取口罩 记录 见无回血 拉隔帘 查对、解释目的、评估 查床头卡 敲门进病房 取舒适体位 评估注射部位 再次查对药名 吸取药液 操作中 备棉签 皮肤消毒、 排气 待干、快速进针 抽动活塞 查对医嘱 洗手,戴口罩 操作前 准备、检查用物,符合质量标准 ( 4) 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 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记录 (二) 神经损伤 ( 1) 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 2) 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 变形 坏死。 ( 3) 2 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 神经支配 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 萎缩。 ( 1) 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 2) 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 3) 2 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患者主诉注射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通知医生→遵医嘱局部理疗、热敷,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记录 (三) 针头堵塞 ( 1) 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 ( 2) 注射药物过 于粘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 可造成针头堵塞。 注射推药物时 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 ( 1) 抽吸瓶装药物 时,以 45176。 的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赛堵塞针头。 ( 2)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 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 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 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 穿刺部位有硬 结、瘢痕。 ( 3) 注射时体位 摆 放 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 注射操作不规范。 ( 5) 消瘦和小儿 使 用的针头 型号 不匹配,刺入过深 等 ,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1) 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 注射时取 舒适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 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 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 原因 ,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 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 度酌减。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