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型建筑材料内容摘要:

过程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副产物料尽可能做到回收利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威胁。 绿色建材是2l世纪建材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世界绿色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国有远见的公司都纷纷举起绿色环保的旗帜,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并试图控制绿色高新技术和产品的至高点。 我国绿色建材经全行业共同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所占比例尚很低,产品的绿色化程度也较低。 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尽快提高对发展绿色建材战略意义的认识,以时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促进各种新型绿色建材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建材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市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造福我国人民。 (二)建材化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但如何利用这一绿色能源,人类社会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直到195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片实用型半导体导光电池后.才开始了太阳能光电转换的新纪元。 随后又经半个世纪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已逐渐接近火力发电成本.才使太阳能在民用住宅上推广成为可能。 因此,美、1欧等工业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开发《太阳屋规划》。 美国在1997年6月宣布了“百万太阳屋顶计划”。 计划在2010年以前,在100万座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利用系统。 其中洛杉矶市为10万户,每个家庭功率为22KW.一年可供电能3600KWh,据称,一年可节省煤炭3.7t,少排放CO2近5t。 日本也正在积极推行《太阳能房屋计划》。 计划1997年安装9400户,2000年安装4万户,2002年安装10万户.到2010年将生产43亿W 太阳能电池,并要求届时所有新建材房屋都将采用太阳能供电。 日本利用太阳能电池和建筑的屋面、墙体结合为一体.已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如日本三泽住宅研究有限公司研究和开发的屋顶建材型太阳发光电系统.受到日本社会各界很高的评价。 日本采用太阳发光电的住宅小区中。 规模最大的是北海道的“山庄花园清田”小区,总户数为503户.发电量达到1500KW,竣工后,将超过荷兰阿默斯福特市的太阳能小区(1300KW).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住宅小区。 欧共体1998年初公 将在2010年建成50万套太阳能房屋计划.其中德国为10套太阳能房屋。 希腊在1998年夏天宣布,将把克里特岛变成全部太阳能供电的社区。 印度也非常重视太阳能房屋的发展,也计划到2010年,要完成150万套太阳能房屋。 德国弗顿堡市弗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发明一种透光隔热材料,其特点是能把太阳光转化为热能,然后通过窗户、墙体导人室内,同时,又能保护室内的温度不向外散发,犹如交通中的单行线。 采用这种材料应用于窗户和墙体.冬季可节省取暖能耗80%。 目前,全世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已占全世界总能量的3%,预计到2050年要占到50%以上。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纳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并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 我国也非常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工作。 原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制的(2000—2015年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中,计划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量将达到4300万t标准煤。 我国2008年奥运会也要大量利用太阳能技术,明确提出要在运动员村和体育场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如奥运场馆的外墙将贴太阳能电池.场馆周围的路灯80%一90%将采用太阳能供电,洗浴用的热水90%将由太阳能集热技术提供。 我国太阳能利用近年来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量和使用量为世界第一.在我国浙江、山东、江苏等省的某些住宅小区已大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约有2/3的国土面积全年13照在2000小时以上,其中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为2800小时以上,十分有利于太阳能的利用。 相信在我国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和事企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材化太阳能技术将会获得较快发展,必将为造福我国人民做出贡献。 (三)从单一产品向部品(件)方向发展的趋势建筑和住宅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要求新型建材从单一产品向部品方向发展。 所谓部品,系指固定在住宅建筑的某一部分.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由专业化工厂生产.可直接用于安装的配套产品、材料和设备的组合配件。 住宅部品应满足如下要求:(1)部品的性能应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2)主、辅材料齐全配套。 (3)接口号结合技术完善可靠。 (4)规格尺寸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的原则。 (5)施工安装后能够保证部品就位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6)最大限度地做到供应集成化,施工装配化。 住宅部品化体现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