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政企客户经理详细培训手册第二章电信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关电信法律法规内容摘要:

规定采 用评议(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 (二)电信网间互联管理制度 电信网间互联是指为了建立电信网络之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某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 用户与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而将所 有提供电信业务的经营者的网络连接起来。 电信网之 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 12 求。 网间互联首先由互联双方进行协商,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成协议的,任何一方可以向电 信监管机构申请协调;在规定时间内经协调仍然不能达成协议的,协调机关可以邀请有关方 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并提出相应的网间互联方案。 协调机关根据专家论证的结论和互联 方案做出决定,强制实现互联互通。 (三)电信资费管理制度 电信资费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 根据电信业务的 不同情况,电信资费实行企业 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定价方式。 原则上对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逐步实行企 业定价;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业务实行政府定价;其余电信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 制 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应当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 见。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电信业务的政府定价,由信息产业部提出方案,征求国务院价格 主管部门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四)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网码号等用于实现电信功能、且数量有限的资源,须 由国家统一 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对稀缺电信资源的分配应逐步 采用拍卖方式。 电信资源的收费办法由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报 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五)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 电信业务经营者有责任为电信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电信服务。 《条例》对装机、移机、障碍修复、交费、查询等直接影响用户利益的服务环节规定了服务 质量标准和时限要求;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用户意见,接受用户监督; 电信监管机构也要受理用户申诉,依法对电信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监 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 检查结果;还对经营者不按规范提供服务,侵害用户合法利益的六种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 (六)电信建设保障管理制度 公用电信网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实现信息网络化的物理基础。 为了实现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 网、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应当接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和行业管理。 属于 全国性信息网络工程或者国家规定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广播电视 传输网建设,在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批前,应当征 得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同意。 基础电信建设项目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村镇、集镇建设总体规 划。 13 (七)电信设备进网制度 对电信终端设备、无线电电信设备和涉及网间互联的设备,国家实行进网许可制度。 接 入公用电信网的上述三类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通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 门认可的机构的检测、认证,才能正式向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设备进网许可证。 (八)电信安全保障制度 电信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信网络的安全,二是信息安全。 与此相应的电信 安全法律规定,也包括电信网络安 全法律规定和信息安全法律规定两部分。 电信网络是国民 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之一,电信网络安全直接影响通信畅通和信息 传递。 在电信网络中传递信息,既要依托电信网络,又要维护信息自身的安全。 因此,电信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直接涉及通信畅通,影响用户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 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电信安全得不到保证,上述问题将无从谈起。 互联网是以电信网为基础 网络所构建的信息通信网络,它是电信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普及应用所带来 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更加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 速发展,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逐步融合,电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 的问题。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的活动。 为此列举了利用电信网络从事网络犯罪或违规活动的 17 项禁止行为。 规定国际电 信业务必须通过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际电信出入口局进行;并规定了电信 业务经营者、用户和相关机构对维护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权利和义务。 二、其他相关电信法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 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于 2020 年 12 月 28 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 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互联网在经济 建设和各项事业中的日益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变 化,对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 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