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容摘要:

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第一,从历史传统来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第二,从民族关系来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 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我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又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 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我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多年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与时俱进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显著成 就。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就建立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央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5 年 10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 年 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 年 10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 年 9 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5个自治区、 30 个自治州、 120 个自治县(旗)。 202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 55个少数民族中,有 4 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64%o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 1100多个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补充。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了这一制度,并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 1984 年,在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 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至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政策、制度、法律的三位一体。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执行这项法律。 2020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实际,全国 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 2020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上级人民政府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 民族自治地方有效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以下权力: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举出入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目前,我国 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 担任。 同时,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也合理配备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同样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除享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外,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还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截至2020年底,民 族自治地方共制定了 637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对有关法律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多项法律作出变通和补充规定。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在国家计划或规划的指导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条件,自主地制定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或目标,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招生办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产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方面搜集‘整理、 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4.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把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规定为上级国家机关的法律义务。 多年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5.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 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20 世纪 50年代 , 国家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民族语文工作和研究机构,帮助创制或改进民族文字。 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 文外,其他 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有 22 个民族共使用 28 种文字,其中壮、布依一苗等 12个民族使用的16 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约有 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60070以上,约有 3000 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 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机构 154个,中央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 种民族语言进行广播。 民族出版社从 1978 年的 17家发展到目前的 38 家,分布在北京等 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 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 在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中,正式收入了中国提交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 开发出多种电子出版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了一些少数民族文种的网站或网页,有些软件已经可以在Windows 上运行。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少数民族 教育工作。 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条款;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处理特殊问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民族教育专项 补 助经费,以解决民族教育中因民族、地域特点在经费开支上的需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 及师资培养、?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20 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 ?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 截至 2020年底,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数百万种,整理 11万余种。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二批已收录少数民族古籍 3 7 7种,中国民族图书馆等 5个单位列入第一、二批全国古 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中,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中国政府设立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 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专门工作机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国家拨付巨资支持校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计 150 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国家建立了由各民族演员组成的中央民族歌舞团。 近年来,通过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力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丰富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 到2020年底,全国民族文化事业机构达 10282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 651个,艺术表演场所 191处,图书馆 604个,群众艺术馆 80 个,文化馆 643 个,文化站 6859 个,博物馆 240个。 目前,民族地区每 10 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医药是中华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 , 中国 5 5 个少数民族中有 3 5个民族发掘整理本民族医学资料,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0 1 9 9 2 年,国家确定了蒙药、藏药、维吾尔药的制剂中心,将传 统医药与现代研制技术相结合,、已生产十几种剂型,上百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品种。 全国共有县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 3 5 所,科研人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