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内容摘要:

质检测和监督薄弱,许多工程建成后未进行过水质化验,存在不安全隐患。 (三)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摸清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2020 年 11 月~ 2020 年 6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县为单元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逐级复核评估,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1.农村供水现状 根据各地的调查成果,截至 2020 年底,全国 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为 58106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62%;集中式供水人口为 36243 万人 (主要为 200 人以上或日供水能力在 20m3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受益人口) ,占农村人口的 38%。 表 13 农村供水总体情况 分区 集中式供水人口 (万人 ) 占农村总人口 比例 (%) 分散式供水人口 (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 比例 (%) 全国 36243 38% 58106 62% 西部 9479 33% 19526 67% 中部 13025 32% 27750 68% 东部 13739 56% 10830 44% ( 1) 集中式供水基本情 况 11 我国农村的集中式供水规模普遍较小 , 供水规模大于 200m3/d 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 13%; 乡镇及跨乡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 处数只有 万处, 91%的工程为 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 乡镇及跨乡镇供水工程 , 北方以地下水源为主,南方以地表水源为主;多数由乡镇水管站管理,计量收费。 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供水,水源以地下水和山溪水为主 ; 多数承包给村民管理,按人收费 与 计量收费并存。 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多数供水设施简陋 , 只有水源和管网, 缺少水处理设 施和 水质 检测 措施; 有水处理设施的集中式供水工程 仅占 集中供水工程总处数的 8%左右。 此外,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存在供水能力 远 大于实际用水量的问题。 原因是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低, 饮用 、 做饭 等 使用好水,洗涤、饲养牲畜等 仍 取 用原有不收费的 水。 ( 2) 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 的 分散式供水 工程 ,多数 为 户建、户管、户用 ,普遍缺乏水质检验和监测。 分散式供水人口中, 67%为浅井供水,主要分布在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容易的农村, 供水设施 多数为 真空 井 或 筒井 ,建在庭院内或离农户较近的地方,取水方式主要为手动泵、辘轳或微型潜水电泵 ;3%为集雨,主要分布在山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或海 岛 等 淡水资源缺乏的农村,以屋檐和硬化庭院集流场为主,北方以水窖蓄水为主,南方以水池蓄水为主; 9%为引泉, 主要 分布在山丘区,南方 较 多; 21%无供水设施 或 供水设施 失效 ,直接取用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或到其他村拉水,主要分布在南方降水较丰富的山丘区农村。 12 2.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体状况 ( 1)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工作, 2020 年 11 月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 颁布 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附后)。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 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 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为饮水 不 安全。 ( 2)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据调查评估结果,到 2020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 322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34%。 其中,水质不安全人口为 22722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 70%;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为9558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 30%。 饮用水 水 质超标,已成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扣除 2020 年《应急规划》已解决的 1104 万人,到 2020 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 31176 万人。 表 14 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分类 2020 年底调查结果 (万人 ) 2020 年底人数(万人 ) 人数 比例 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数 32280 占农村总人口的 34% 31176 1.饮水水质不达标人数 22722 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 70% 21959 其中 氟超标 5085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 22% 4595 砷超标 289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 1% 228 苦咸水 3855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 17% 3744 污染水 9084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 40% 8982 其中,血吸虫疫区 934 832 其他饮水水质超标问题 4410 占水质不安全总人口的 19% 4410 2.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不达标人数 9558 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 30% 9218 13 3.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 1)饮用高氟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氟水(氟化物含量大于 )人口为 5085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 16%,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 22%; 其中,含氟量大于。 在地区分布上, 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 、华东地区, 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 ( 2)饮用水氟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氟化物形式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且大部分氟化物易溶于水,在水力作用下,易沉积在地下水径流不良的 冲 洪 积 平原、河套或低洼地形区的地质构造中,造成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尤其在萤石、煤炭、石油蕴藏区和古河道区,地下水氟超标严重。 ②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部分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为采矿疏干含水层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成井工艺中高氟含水层封闭不严,致 使高氟水串层。 ③采矿、选矿等造成饮用水氟超标 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40%35%27%0%15%30%45%西部 中部 东部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中部137 97万人42%西部114 98万人36%东部698 5万人22% 14 有的地方开采富氟萤石矿,大量含氟的矿石碎屑遗落至河道中,经水溶解,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④原有饮用水降氟设施失效,使部分人口重新饮用高氟水 部分原有的饮用水降氟设施维护管理较繁琐,如 20 世纪 70~ 80年代曾普遍推广的家用除氟罐,由于吸附介质 — 活性氧化铝需要再生处理,多数农户很难长期坚持使用。 部分小型除氟供水工程,由于同样的原因,加上管理不善,造成设备闲置或老化报废。 ( 3)饮用高氟水的危害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牙齿和骨骼形成,钙、磷代谢以及体内酶 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氟化物摄入过量时,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氟斑牙和氟骨症,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饮水中氟含量 ~ ; ~ ,会出现氟斑牙患病;长期饮用 ~ ,但发病情况与当地气候、饮食结构等有关。 4.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 1)饮用高砷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高砷水( As> ) 人口为 289 万人,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 %,分布在 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2)饮用水砷超标成因 ①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饮用水砷超标主要是由于在成岩成矿构造中,有色金属矿体普遍伴生砷元素,矿物风化后随降水进入地表水,渗入地下 ,并在低处富集,致使水中砷超标。 15 ②采矿、选矿与冶炼工业废水、废渣污染造成饮用水砷超标 ( 3)饮用高砷水的危害 砷( As)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长期饮用高砷水,会造成砷中毒,主要以皮肤改变为特征,可导致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严重的会发生皮肤癌,同时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也有损害。 国家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砷含量不得超过。 5.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 1)饮用苦咸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 (TDS> , Cl> 450mg/L, SO42> 400mg/L或总硬度 > 700mg/L)人口为 3855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 12%、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 17%。 其中,溶解性总固体 TDS> 2g/L 的苦咸水人口为 2400万人。 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 ( 2)苦咸水成因 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氯化物、钙、镁离子及硫酸盐 等溶解盐造成的。 苦咸水成分复杂,不同地区成因有别,成分不同,感官性状也有差别。 ①沿海地区苦咸水 一是由于 近代海相成陆,土壤中有明显含盐层,土壤中大量的矿物质在灌溉水和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浅层地下水 ;二是由于沿海地区的地层结构,海水与地下水互相串通渗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倒灌。 16 ② 内陆地域苦咸水 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中成土母质含盐较多,造成水的矿化度高;或是由于地势低洼,排泄不畅,水位埋藏浅,在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大量积聚,形成苦咸水。 内陆苦咸水大都处于盆地及地势低洼地带。 此外,开矿废水的污染也是造成地 表水、地下水中含盐量超标的因素。 ( 3)饮用苦咸水的危害 苦咸水,首先是口感差,人们不愿饮用,沿海地区的苦咸水氯化物含量高,发咸;内陆地区的许多苦咸水硫酸盐含量高,苦涩。 长期饮用中重度苦咸水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容易造成人体腹胀、腹泻,尤其是胃、肠、肾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 另外,苦咸水还会腐蚀输水管道和设备,洗衣服易板结。 6.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 1)饮用污染水人口分布 全国农村饮用污染水人口为 9084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 28%、占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的 40%,遍布全国各省 区。 其中,饮用污染地表水人口为 4403 万人(含血吸虫疫区 934 万人),饮用污染地下水人口为 4681万人。 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 ( 2)饮用污染水成因及危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但处理水平和达标排放率都很低;工业废渣随意堆放,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多数未经无害化处理,村镇生活垃圾随地 17 堆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养殖场和家庭饲养业畜禽粪便、厕所渗水、生活污水等,对浅层地下水和农村居民点附近的河 湖坑塘和浅井造成污染,致使水体有害微生物、有机物、氨氮等超标严重,色、嗅、味感官性状差,且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污染水,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饮用细菌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会导致肠道疾病甚至急性传染病暴发,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会降低免疫力,致畸、致癌、致突变。 ( 3)血吸虫疫区的饮用水问题 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易造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 甚至消化道大量出血。 血吸虫疫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云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需要解决安全饮用水的人口为 934万人。 7.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成因及危害 ( 1)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分布 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主要是铁、锰超标,还包括汞等重金属超标,放射性元素、碘等指标超标。 全国农村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人口为 4410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 14%、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 19%。 ( 2)铁、锰等其他饮水水质超标成因及危害 铁、锰超标主要是由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主要分布在湖积、古河道、低平原地区;碘、放射性指标超标也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 部分铁、锰、重金属超标,是由于采矿与冶炼废渣随意堆放,废水不经处理直接 排入水体,致使地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物随水下渗导致地下水污染,属人为因素所致。 18 铁、锰超标的水,色、嗅、味等感官性状差,铁超标呈红色,会造成衣物、器皿等染色或出现沉淀和异味;锰超标呈黄褐色,会造成衣物、器具等产生色斑,锰的氧化物能在管网内壁逐步沉积造成“黑水”现象。 在 一些地区 ,还存在饮用水碘 、汞 超标 和带有放射性物质的 问题。 人体碘摄入过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疾病的发生。 长期饮用含汞的水,可能导致腐蚀性肠炎、口腔炎及恶心、呕吐、上腹痛疼、水样便或血便,严重者会虚脱、休克 ; 同时,有机汞易于在体内存积,严重者可 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长期饮用带有放射性物质的水,抵抗力差,造成杂病频繁,痴呆、瘫痪等患病现象突出。 8.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成因及影响 ( 1)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便的人口分布 虽然我国 的 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基本结束了农村长期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但过去执行的饮水困难标准是 1984 年制定的标准 ,这一标准已与目前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 按照 2020 年 的 《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水量、保证率、方便程度的评价要求, 缺水问题还很严重。 全国农村尚有缺水人口 9558 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 30%,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和干旱区采用分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