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xx89号文内容摘要:

地质遗迹类型 参照有关的分类划分 第十条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等对地质遗迹进行对比评述,并分别按上述标准列出其级别(分为 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 第四章 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第十一条 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第十二条 人文景观及评价 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 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根据资源的自然组合分布状况结合行政管区,将公园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园区、景区,构成公园相互联系的总体空间布局。 第十四条 功能区划分 按担负的任务划分出不同的区域, 如: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公园管理区、居民点保留区等。 第六章 地质遗迹保护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 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20 第十六条 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 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第十八条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确保公园环境优美情况下制定出整个公园及各园区,景区的游人日容量、年容量;提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 灾害防治 列出园内易发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游客安全事故的种类、地点及防治预案。 第二十条 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列出国家 1 级及 2 级保护动植物名录及保护措施 第二十 一 条 人文景观保 护 列出园内重要人文景观名录及保护措施 第八章 科学研究 第二十 二 条 课题选择 和依据 围绕公园资源、保护、旅游、解说教育及管理等方面,以促进地质公园建设为目的拟定课题选题。 第二十 三 条 计划编制 将选定的研究课题按公园规划期限分期编制研究工作计划 第二十 四 条 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将近期( 35 年)研究计划按课题提出招标、委托或合作的实施方案。 21 第二十五条 研究经费 提出保障研究经费的措施和方案。 如以不低于地质公园门票收入的百分之二作为科研基金,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争取进入国家科研计划或国际 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以获得资助。 第二十六条 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第九章 解说系统规划 第二十 七 条 解说系统架构 阐明本次规划解说系统的架构,应包括室内、户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解说碑牌、路标)及科学导游图、书画册、音像制品等。 第二十 八 条 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数量、选址、规模及布局。 第二十九条 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说明主副碑的选址、设计要求及公园、园区综合导游图文介绍栏设置情况。 第三十条 景点、景物解说牌 地质遗迹及其它景点、景物解说牌的数量及其布局。 第三十一条 公共信息标识牌 包括园区内外交通信息、游览、服务信息及保护安全提示牌分布数量与布局。 第三十二条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包括科学导游图、简介、科普图书、光盘及电子读物等的编制 22 出版方案及推广计划。 第三十 三 条 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第十章 科学普及行动 第三十四条 乡土科普活动 面向中小学生(以公园周边地域为主)开展乡土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秋游、夏令营、冬令营及其他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建立科普教育基地计划等。 第三十五条 科学实践活动 制定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 公园内科研实习、编写论文等活动计划,与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习、科研基地计划等。 第三十六条 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 第三十 七 条 旅游客源市场 包括客源市场调查、定位和预测。 第三十八条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说明向公众推介来园旅游的措施和安排 第三十九条 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根据公园的资源特色及市场定位,规划观光、休闲、康疗、科考、科普等项目及产品。 第四十条 专题考察路线 体现公园特色的地学、生态、人文专题性考察路线。 23 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第四十一条 地质遗迹数据库 按照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的要求提出建立数据库的计划。 第四十二条 公园监测系统 提出建立公园监测中心,进行公园资源环境保护监测、游客管理监测的建设意见与实施计划。 第四十三条 网站建设 公园网站的建立与维护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第四十四条 道路交通 包括外部交通、内部道路、交通、停车场及步道等其他方式的游览道 第四十五条 水电设施 公园总需水量、水源、及供水方案; 公园用电负荷、电源、变配电方案。 第四十六条 环境卫生 公共卫生间的数量、设置; 污水总量、处置方案; 垃圾总 量、处置方案。 第四十七条 服务设施 餐饮服务设施,住宿设施,安全及医疗服务设施。 24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 第四十八条 土地利用 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并填写《地质公园用地平衡表》(附表 2)。 第十五章 社区行动计划 第四十九条 社区行动计划 居住地调整和控制、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到为地质公园服务的行业等。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十条 管理机构设置 机构名称、级别、主要职责及人员编制。 机构内部 部门名称、职能及人员编制。 第五十一条 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第五十二条 导游员及其培训 导游队伍建设与培养计划。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层培训 第五十四条 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在规划指导下制定地质公园近期建设计划 第五十五条 投资估算与 资金筹措方案 25 附件 2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专项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对规划编制的背景、规划中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等予以分析与说明。 1 公园基本情况 自然地理概况 公园所在的地理单元性质,山文、地势、流域、水域、气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水文、植被(植被类型与结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特征。 社会经济 概况 人口(数量、密度、构成、分布),行政区划变化沿革,产业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预测。 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根据充分满足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主体地质景观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说明公园范围确定的依据。 分析公园范围划定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公园发展概况 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地质公园取得资格以前的地质研究程度与主要 26 研究成果 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期间的考察、规划等工作概况 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地质公园已有的管理机构及人才结构情况 公园如与世界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相重叠或部分重叠,可简述其设立的基本情况 2 地质公园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根据地质公园主体地质遗迹景观的类型、特色与价值,围绕地质公园的基本任务并结合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战略,分析说明地质公园的发展战略 (近、中、远 )。 并对地质公园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地质地貌景观概况 描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及其演化历史。 其中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与古生物、区域构造背景、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 地貌包括地貌分区、主要地貌景观类型及其发展演变历史。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27 根据公园发育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 科学价值(包含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 审美价值 科普价值 旅游开发价值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通过和国内外 同类型地质遗迹景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综合价值级别。 4 其它景观资源评价 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其它自然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评价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生态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人文景观及评价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明其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并评价其综合价值级别。 5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概述 布局原则与方法 28 根据地质遗迹 资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布局原则和方法。 例如规模适中原则,完整性、连续性原则,有效保护原则,有利游客和方便管理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有利社区福利改进原则等等。 例如空间分析理论划界,群体意愿调查,利用地貌、地物以及行政区划划界,保证公园共享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等等方法。 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物、水系、行政区划等的自然分布。 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行政区等)的不同层次、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公园的空 间结构。 园区、景区 园区或景区划分的依据 园区或景区的分区说明 各园区或景区的特征、性质的描述。 功能区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功能区的分区说明 各功能区的功能性质、特征的描述。 地质公园的勘界 勘界的技术方案 29 说明需要勘定的地质公园的各类边界,以及勘界的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与手段、精度要求、勘界数据与资料建库存档的办法。 边界标识碑牌的设立 列出需要设立的不同级别与类型的边界标识碑牌的数量与位置(列出拟建边界 标识碑牌位置的地理坐标)。 6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区类型、级 別 与范围的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的自然状况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类型;按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必须准确划定 (其界线重要拐点要注明坐标 );各级保护区要有明确的保护要求。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将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 景群、景点、景物划 入保护区后,要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方案。 特级及一级保护对象要落实到人。 7 生态环境与其它景观的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公园内的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本底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水土流失情况,居民及旅客活动等对 30 自然生态的影响情况进行陈述和评价,并对 生态环境影响做出预测。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公园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自然灾害防治 对公园范围内及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气候灾害、游客安全事故等灾害的历史状况、发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说明生物多样性与物种 保护的现状,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人文景观保护 说明公园内人文景观保护的现状,分析人文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护措施,并论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园区、景区、景点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环境容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地质公园的建筑容量 31 建筑容量的计算 说明公园建筑容量计 算方法的选择,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的依据。 公园建筑容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环境建筑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8 地质公园科学研究 课题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选题原则 主要围绕资源、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率、保护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充分发掘公园的科学文化内涵并体现前瞻性、实用性原则。 选题依据 对主要地质遗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