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简答题答案自考本科内容摘要:
机械系统的动柔度和动刚度。 答: 若机械系统的输入为力,输出为位移(变形),则机械系统的频率特性就是机械系统的动柔度;机械系统的频率特性的倒数就是机械系统的动刚度。 求。 答: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有系统的稳定性、响应的快速性和响应的准确性等,其中系统的稳定性是控制系统工作的首要条件。 在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和评定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Gs=100/s+10s+50,试说明开环系统频率特性极坐标图的起点和终点。 答: G( s) =( +1)( +1) G( jw) =(+1)(+1) G(jw)极坐标图起点:( ) G(jw)极坐标图终点( 0, j0)。 答: 数学模型是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是分析、研究一个动态特性的前提。 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应以最简化的形式,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答: 若系统的数学模型表达式是线性的,则这种系统就是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运用叠加原理。 所谓叠加原理,就是系统在几个外加作用下所产生的 响应,等于各个外加作用单独作用的响应之和。 答: 机械工程系统在外加作用激励下,其输出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之为系统的时间响应,通过时间响应的分析可以揭示系统本事的动态特性。 ,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 ( 1)对数坐标图或称伯德图( 2)极坐标图或称乃奎斯特图( 3)对数幅 相图。 方法有哪几种。 答: 劳斯判据;胡尔维茨判据;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根轨迹法。 ,所具有的优点是哪些。 答: 反馈校正比串联校正更有其突出的优点:利用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被包围环节的动态结构参数,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用反馈校正完全取代 包围环节,从而大大减弱这部分环节由于特性参数变化及各种干扰给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答: 所谓信息的反馈,就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不断直接地或经过中间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再输入到系统中去。 如果反馈回去的讯号(或作用)与原系统的输入讯号(或作用)的方向相反(或相位相差 180 度)则称之为“ 负反馈 ” ;如果方向或相位相同,则称之为“正反馈”。 胡尔维茨稳定性判据的根据是什么。 答: 利用特征方程式的根与系统的代数关系,由 特征方程中的已知系数间接判断出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实部,从而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少或消除控制输入和干扰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答: 在干扰作用点至系统输入口的前通道中,提高增益和设置积分环节。 答: 拉氏变换是一个线性变换,若有常数 KK,函数 f(t1),f(t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简答题答案自考本科
相关推荐
精神等 .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二 :广播操工作 .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 ,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 ,对广播操有些陌生 ,如不及时抓紧复习 ,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 ,在纠正就困难了 .因此 ,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 .第一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养学生重视做操 ,自觉做操 ,坚持做操 ,认
读数,如检验用弯沉仪百分表有读数,即应该记录并进行支点变形修正。 当在同一结构层上测定时,可在不同的位置测定 5 次,求平均 值,以后每次测定时以此作为修正值。 ( 2)当采用长 5. 4m的弯沉仪测定时,可不进行支点变形修正。 结果计算及温度修正 ( 1)计算测点的回弹弯沉值 2)进行弯沉仪支点变形修正时,计算路面测点的回弹弯沉值( 3)沥青面层厚度大于 5cm且路表温度超过( 20 土
35.( 1)求虹吸管的流量:列进、出口水池水面的伯努利方程: H= h L L Ld v gw AB BC CD ( ) 22 把已知参数代入:求得 v= 所以 qv=vA= (2)求最低压强点及其真空度: 最低压强应是虹吸管内的 C 点(见图) 列进水池水面及 C 断面的伯努利方程: 0=h pvcg vg h wAC 22 得 pvc=28200Pa=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答案见 P82:要求模型和原型在外界接触的区域内德各种条件保持相似。 答案见 P89:是指在它的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控制截面和控制部位上能产生原来荷载作用时相同的某一作用效应的荷载。 24.仪器分辨率 答案见 P49:仪器测量被测物理量最小变化值的能力。 25.单调加载 答案见 P106:是指荷载从“零”开始 ,一致加到结构构件破坏的一次性连续加载方法。 四
移 作为台面的输入。 ( ╳ ) 答案见 P196 ,可以分 两级 加到开裂荷载。 ( ╳ ) 答案见 P107 ,但 不能 是实际的结构构件。 ( ╳ ) 答案见 P4。 ( ╳ ) 答案见 P176 ,只适用于混凝土强度大于 C10 的结构构件。 ( √ ) 答案见 P212。 ( ╳ ) 答案见 P162 不能 检 测结构的动力特性。 ( ╳ ) 答案见 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