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见 313 附件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318 附件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26 附件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332 附件五: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 目实施单位绩效考核办法 337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前 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02020 年)》(中发〔 2020〕 12 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 2020〕 14 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20〕 16 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的通 知》(教高〔 2020〕 12 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 2020〕 8 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 2020〕 27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省和黄冈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我院“十二五”规划的设想,为把我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2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一、学校概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国家 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 1999 年 7 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60 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历,特别是经过 10 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办学成效。 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革命老区黄冈,考察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基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校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学校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占地面积 1 000 余亩,建筑面积 33 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 120 余万册,各类微机 3 500 多台,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室69 个,其中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3 个,湖北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6 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273 个。 现设土木建筑工程系、生物工程系、交通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等八系 一 部 二 院。 学校现有 46 个专业,在校学生 12 000 余人,校内专任教师 592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235 人,“双师”素质教师 245 人,常年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240 余人。 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 个,省级重点专业 5 个,国家级精品课 2 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 13 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28 部。 学校坚持以服务 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实施“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 的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万余人,就业率连续 8 年超过 98%。 学校扎根老区,实施“十百千万”(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3 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社会服务工程,为服务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 校以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校相继荣获市级安全文明单位、湖北 省职教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0 年学校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20 年被确定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历程,现已步入提升学校内涵、打造高职品牌阶段。 二、特色与优势 (一)办学理念较为先进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树立“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 确定“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 汉,面向大别山,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 坚持“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 学校组建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区域设专业、依托产 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 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内外结合、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思路。 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教育教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4 学改革逐步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取得实效,为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与投入环境较好 湖北省委、省政府及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省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给学校办学保驾护航。 由市政府牵头,每年召开校 企合作促进会,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组建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黄冈职教集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市政府全力支持学校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承诺在保证学校基本办学经费的基础上,将按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足额落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相关的配套经费。 (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学校为龙头,组建了由 41 家企业和 16 所职业院校联合组成的黄冈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职教集团这一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集团内企业员工,培训职教集团成员院校教师,集团 内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岗位。 学校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各系组建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和管理。 学校实行“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 的 办学模式,政企校合作办学。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红安、麻城、团风等 10 个县(市)签订了校县(市)对接共建协议。 如与全国闻名的“医药之乡”蕲春县对接;与“建筑之乡”团风县对接;与黄冈市商业中心的黄州区对接等。 学校为县市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县市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和就业岗位,形成对接促建设,共建促发展,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5 合 作促提高的局面,实现了县市、行业企业、学校三赢,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通过校县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结合,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 学校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培养学生。 双师执教,共同育人。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要求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做到双证融通,确保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校企合作育人,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 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有 145 人次获得 112 项大奖。 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毕业生连续 8 年就业率超过 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 90%以上,特别赞誉我校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基础 较好 :灵活设置,共建共办 学校以服务黄冈老区经济为己任,主动适应老区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造老专业,发展新专业。 根据黄 冈现代农业、畜禽养殖、建筑建材、森工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等 46 个专业。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如土木建筑工程系与黄冈市工程造价站共办工程造价 专业订单班;机电工程系与湖北三环汽门厂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学校出现了一批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工学结合优势凸现的专业。 到目前为止,学校建有省级重点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6 专业 5 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3 个,院级示范专业 9 个。 :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 学校十分重视 课程建设,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通过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的广泛交流与研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 学校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 2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 13 门,院级精品课 78门。 编写出版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28 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 18部。 :多元角色,双师结构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等多种途径,打造教学团队,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建有 3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聘请了 7名楚天技能名师;“双师”素质教师 245 人;建立了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拔 400 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常年聘请 240 余人作兼职教师。 初步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内外结合,共建共享 目前校内建有 69 个实训中心(实训室),其中拥有园艺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和建筑技术 3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6 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建有生物科技 园、现代机械制造加工中心、土建施工实训中心等 10 个集实训、技术研发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中心。 教学仪器设备(含准捐赠)总值 8060 余万元。 与 273 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服务,合作企业为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学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7 生实践条件得到了保障。 2020 年全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获得与会者好评。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平台,在校内建有数控仿真实训室、 CAD/CAM/CAE、 EDA 等实训室;建有 汽车拆装虚拟车间、计算机数字媒体虚拟工厂等虚拟实训室。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 学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 探索和实践了“全程系统训练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其中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受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认为是我校教学 改革 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仿真实操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坚持行动导向, 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取得了实效。 (五)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一是累计培训全市农民 77 500 余人次;二是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作,培养农民大学生 237 名;三是作为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 5 900 余人。 学校荣获“ 2020 年度黄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 2020 年度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称号。 2020 年学校被评为“全省阳光工程实施五周年先进单位”,是全省唯一获奖高校。 10 余年来,学校累 计承担科研项目 151 项,其中,国家级 4 项,省(部)级 118 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 3 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2 项,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8 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 11 项。 获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励 62 项,其中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10 项,获得国家专利 6 项。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传授生产实用技术 146 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 9 000 万元。 其中,学校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黄冈大别山区有机茶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其课题成果在武穴市、红安县、英山县、麻城市等地茶场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3 250 多万元。 学校 11 名教师成为“湖 北农技 110”首席专家及黄冈市科技顾问。 2020 年度学校获“黄冈市科技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组建了黄冈职业教育集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集团企业员工 1700 余人次。 集团设有黄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职教集团成员院校培训教师近 200 人次。 集团还设有黄冈市高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了蝴蝶兰温室栽培防虫技术、特种野猪繁育等新技术。 学校与 10 个县市区对接合作,对口支持新农村建设。 如学校与浠水县巴河镇共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配合县市区政府开展技术扶贫,对口支援红安县二程镇张臂山 村、麻城市张家畈镇东南沟村、黄梅县孔陇镇张塘村等 20多个村,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与黄冈科技职院和西部地区的黔南民族职院等高职院校建立对口交流和合作关系,带动大别山区及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三、问题与不足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合作顶岗实习、合作就业。 但在合作内容上具有局限性,在合作关系上有时有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9 “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有待于我们进一 步完善。 (二)双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虽采用理论学习、企业实践、培训交流等途径和措施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兼职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但双师团队建设水平与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双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三)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开展了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对口支援等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服务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宽。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0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坚持“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 坚持“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与思路 建立学校理事会和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柔性化管理多方监控多方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平台,融 老区文化、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全面提高 办学水平 和 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使学校成为大别山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社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基地、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示范中心、职 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三农”服务中心。 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在服务黄冈老区走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把学校建设成 为 多方共建合作办学, 体制 国家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1 机制 灵活;教育教学改革深入,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县市区对接、 与 村企共建、 促农户致富, 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三 、具体目标与措施 (一) 建立学校理事会,构建 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学校、专业群、专业三层面组建校企合作组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建的校企合作长效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黄冈职 业。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长管棚的成孔。 由于“预注浆”的成本较高,在基本能够钻孔的前提下不宜多注。 c“ 预注浆 ” 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d 预注浆后,进行二次钻孔,达到基本成孔。 管棚安装 管棚安装采用大孔引导和棚管钻 进相结合的工艺,既先钻大于棚管直径的引导孔,然后利用钻机的冲击和推力(顶进棚管时钻机不使用回转压力,不产生扭矩)沿引导孔顶进,接长管棚,直到孔底。 具体作业要点: a 管件制作
:长沙先导公共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二 ○一一年三月目 录洪疽殆燥呐予婿瓷银逊佛河估咒图搀灾限辖裙迎岗威挫澳智闽湃娘浑撞车肌讯堤烧甲渐奢细府搪歼竣奥碟绊烩秉绘遏擞颓初葡向堡丘缅赞软搁尖判 3确定中标人 ....................................................................................
、评标和定标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有投标人,以招标文件作为评标的基本依据;凡涉及审查、评估和比较投标文件以及定标等意见,均不得向投标人及与评标无关的人员透露; 对招标做到实质性响应后, 相同条件下 ,按合理有效最低总报价投标单位为中标方。 ;。 “三公”原则,可向监标人书面投诉(只接受书面投诉);联系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 689 号金座 A2412 室 百大集团审计部。
000 15 山东青州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 500 16 新疆乌鲁木齐大浦沟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 1000kwh/日 17 卫生填埋 安徽滁州明光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 300 18 吉林市龙潭区生活垃圾 卫生填埋项目 200 19 安徽亳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 400 20 安徽淮南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 500 21 江苏淮安洪泽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 200 22
177。 ) 详见:(候车层装修施工平面分区图) D区售票厅 (即 177。 ) A区高架候车厅 (即 ) 3. 4施工进度计划 装修总体施工安排 “四电 ”用房部分 3 月中旬开始二次结构砌筑, 5 月初开始墙、顶棚工程, 7月下旬地面 , 8月上旬开始地下门窗工程, 9月中旬完成。 “”通车进度计划 按照进度计划要求, 2020年 9月 30日完成 详见:附件一 工程装修总体进度计划表。
服务器,用于完成 CTC 中心系统与 CTC 车站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通信隔离,实现 CTC中心与现场各站自律机的通信,现场沿线各站的站场及区间信号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 CTC 调度中心调度员对各站现场信号设备的操作均通过通信前置机进行信息传输。 RBC 通信服务 器,用于完成 CTC 中心系统与北京南站RBC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隔离, CTC中心只给 RBC系统送时钟信息, RBC系统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