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剪力墙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结构内容摘要:
数即可。 2 混凝土容重( kN/m3): 混凝土容重框架结构取 26,框剪、剪力墙结构取 27。 3 裙房层数: 裙房层数仅用作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判断,规范针对裙房的其它相关规定,程序并不能自动考虑。 可按地上裙房层数据实填写,填写时应从结构最底层起算:例地下室 2 层,裙房 2 层,裙房层数应填 4。 4 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 PMCAD 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需人工指定。 5 地下室层数:按地下室实际层数填写。 6 嵌固端所在层号:按实际嵌固层号填写,嵌固端的判定按 条确定。 7 墙元、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一般按缺省 1m。 8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当有转换层时勾选。 9 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计算结构周期、位移时勾选,其他情况不选。 10 整体指标计算采用强刚,其它指标采用非强刚: 版新增参数,勾选此项,同时计算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和非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两种模型,无需二次计算。 11 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版已取消此参数。 12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建议勾选。 勾选后墙梁一般比不勾选内力大,结构整体刚度变大,周期变短。 13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 :建议勾选,勾选此项后,墙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将进行折减。 14 考虑梁板顶面对齐: 新增参数,不建议勾选。 20 15 构件偏心方式: 新增参数,建议缺省值传统移动节点方式。 16 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选定。 17 结构体系:按实际选定; 当高层住宅底层带有商业裙房时仍应按剪力墙结构体系计算。 18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一般选 “模拟施工加载 3”。 19 施工次序:当有跨层梁、斜撑、坡屋面等应注意定义正确的施工次序。 当模拟施工 3 不能正常计算时,应注意检查模拟施工次序的定义是否正确。 20 风荷载计算信息: 一般选择“计算水平风荷载”。 21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按需要选择,一般选择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22“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一般选择“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23 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 建议填 5,程序自动将跨高比大于 5的墙梁转换成框架梁。 24 框架连梁按壳元计算控制跨高比:缺省值为 0,当填入 时,跨高比小于 的框架连梁转成墙梁,采用壳元计算。 25 楼梯计算:一般选缺省 “不带楼梯进行计算”。 26 多塔: 新增参数,如有多塔时,可选定此参数进行包络设计。 风荷载信息 1 地面粗糙度类别: B 类或 C 类( A类、 C类、 D 类)按《荷载规范》 据实选取。 省内工程一般情况下, 当工程所在地为省地级市区时应选择 C 类、当工程所在地为县级市及以下时应选择 B类。 2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按《荷载规范》附录 中 50 年一遇基本风压填写。 3X 向、 Y向结构基本周期 :可在 SATWE 计算完成后,将准确的自振周期回代至此再算。 4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 5( 5%), 有填充墙钢结构 2( 2%),无填充墙钢结构 1( 1%)。 5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对于高度大于 60m 的高层建筑,取 ,一般情况取。 6 结构底层底部距离室外地面高度:按实际情况填写,可填入正值或负值。 7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 舒适度验算的风压与风荷载计算时的基本风压不 21 同,需单独填写。 8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混凝土结构取 2( 2%),混合结构取 1~2。 9 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 一般应勾选。 10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一般不勾选。 根据《荷规》 条,对于高度超过 150m 或高宽比大于 5 的高层建筑、以及高度超过 30m 且高宽比大于 4 的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 11 考虑扭转风振影响:一般不勾选。 根据《荷规》 条,对于建筑高度超过 150m、且同时满足式 的高层建筑,宜考虑扭转风振的影响。 12 体形分段数:对于迎风面规则的建筑取体型分段数为 1,当有裙房等迎风面不规则的情况应据实分段填写。 13 风荷载体型系数:按《荷载规范》 或《高规》 节填写;一般为 或。 地震信息 1 结构规则性信息:一般按不规则。 2 设防地震分组:根据结构所处地区按《抗规》附录 A 选用。 3 设防烈度:根据结构所处地区按《抗规》附录 A 选用。 4 场地类别:根据相应工程的地勘报告选用。 5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一般按缺省值不改变,当有实际需要时按需选定提高或降低。 6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 周期折减系数: ~, 根据填充墙是否与主体刚接及填充墙量多少取用, 一般可以取 ~, 单项工程由专业负责人确定。 7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一般为 0,若结构中有相交角度大于 15度的斜交抗侧力构件可增加一组附加地震数,最多可增加五组地震数。 8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一般不勾选。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勾选: ; 2.多数楼层位移比≥ ;。 9 考虑偶然偏心: 是。 10 悬挑梁默认取框梁的抗震等级:一般不勾选。 11 按 《抗规》 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一般不勾选。 当 22 嵌固且多层地下室时可勾选。 1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程序缺省勾选。 当总信息中结构体系选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此参数才起作用。 13 计算阵型个数:一般可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 90%所需的振型数, 3的倍数。 一般情况可取 15 个阵型,当有较高塔楼时建议取高阵型计算。 结构的阻尼比(%): 混凝土结构可取 5%,钢结构可取 3% ,钢混混合结构取中间值。 14 特征周期 Tg(秒) :按《抗规》 填写。 15 区划图:程序整合了 2020 年 6 月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数据。 新 《抗规》 公布后并没有完全采用。 一般不定义此项。 16 《抗规》 (修订):程序整合了 2020 年修订版新 《抗规》 的地震动参数数据。 可直接搜索工程地点检索出需要的地震动参数。 此参数和新 《抗规》 一致。 17 按主阵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一般不勾选。 18 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一般应勾选。 活荷信息: 1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根据《荷规》 条 2 款对全楼活载进行折减。 注意:《荷规》中活载折减仅适用于民用建筑,对工业建筑则不应折减;且仅符合《荷规》表 第 1( 1)项的按表 折减,即限于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托儿所、幼儿园。 如商场活载不能按表 折减。 2 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 3 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 建议多层考虑活载不利布置;高层建筑中楼面活载> 4kN/m2 时,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详见《高规》 条。 4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按《荷规》表 填写。 程序隐含值仅适用于表 中 1( 1)项。 5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高规》 条,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取 ,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时取。 调整信息: 23 1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建议一般取默认值。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对纯钢梁不起作用,但是对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起作用。 2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1。 3 梁扭矩折减系数: 建议一般取默认值 , 详见《高规》 条。 但对结构转换层的边框架梁扭矩折减系数不宜小于。 注: (1) 若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梁的扭矩应不折减或少折减。 (2) 梁两侧有弹性板时,{梁刚度放大系数}及{扭矩折减系数}仍然有效。 4 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一般缺省值。 有“托墙梁段”时,可填入放大系数 100。 5 梁刚度调整:一般选定“梁刚度放大系数按 2020 规范取值”。 6 砼矩形梁转 T形:一般不勾选。 7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楼计算: 新增参数,宜勾选。 勾选后程序按整个主楼搜索并据此计算刚度系数,更准确。 8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作用: ~ 由专业负责人确定。 9 采用 SAUSAGECHK 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一般不勾选。 10 按 《抗规》 ( )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一般均勾选,且按默认值。 11 薄弱层调整: 一般均勾选,且按默认值。 12 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自动进行调整:不建议勾选。 薄弱层宜根据刚度计算结果手动指定。 13 指定薄弱层个数及相应层号: 按实际刚度计算结果手动指定。 14 二道防线调整:在程序中, V0 是否调整与“总信息”栏的“结构体系”选项无关。 调整分段数及起始、终止层号:按实际填写。 调整系数上限:缺省值为 ,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自行修改。 一般框剪结构应首先填写一个较大的数值或负值,如。 15 考虑弹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调整系数: 版新增参数, 当结构平、立面布置复杂时可考虑勾选。 16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一般不勾选。 17 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一般取缺省值。 24 18 指定加强层个数: (默认值: 0,一般不需改) 及各加强层层号(默认值:空白,一般不填)见《高规》 条、 条、 条及 条。 注:加强层是新版 SATWE 新增参数,由用户指定,程序自动实现如下功能: ( 1)加强层及相邻层柱、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 2)加强层及相邻轴压比限值减小。 ( 3)加强层及相邻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设计信息: 1 结构重要性系数:一般默认缺省值 ,详见《砼规》 条。 2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缺省值 (用于钢结构,一般混凝土结构不需要修改)该值仅影响强度计算,不影响应力计算。 3 钢构件材料强度执行《高钢规》 JGJ992020:新版高钢规修改了 Q235 Q345 Q390 Q420 四种钢材的设计强度,新增了 Q345GJ,高层钢结构勾选此参数。 当不勾选时钢材强度仍执行钢结构规范 GB500172020。 4 按 《高规》 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按实际需要点选此项。 5 结构中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根据《高规》 条, 对于框剪结构当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 50%时应勾选此项。 6 按混凝土规范 条考虑柱二阶效应:一般不勾选 ,对排架结构柱 ,应勾选。 7 梁按 《高规》 简支梁控制:高层时一般点选“仅主楼执行此条”。 多层时点选“均不执行此条”。 8 主楼进行简支梁控制的处理办法:分段 计算。 9 梁保护层厚度( mm) : 20。 柱保护层厚度( mm) : 20。 环境类别特殊时详见《砼规》 条,构件所属的环境类别见《砼规》表。 1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一般建议 勾选“梁端简化为刚域” ,不勾选“柱端简化为刚域”。 11 柱配筋计算原则: 一般建议勾选“按单偏压计算”;角柱需进行双偏压验算校核配筋。 12 柱剪跨比计算原则:一般建议勾选“简化方式”。 13 一阶、二阶弹性设计方法: 版新增参数,根据高钢规 条,当结 25 构的二阶效应系数大于 时,结构宜采用二阶弹性设计方法。 14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 《高规》 ‐ 4条 :一般不勾选。 当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 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时才勾选此项。 详见 《高规》 条。 15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 《抗规》 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一般需勾选此项。 配筋信息: 1 梁、柱、墙主筋级别:一般按 HRB400[360]。 边缘构件箍筋级别: HRB400[360],(当为构造边缘构件时,可考虑用 HPB300钢筋)。 2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 mm):根据实际配筋确定,当实际配筋间距与计算间距不同时需进行代换。 3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一般取 ,也可根据实际配筋确定,当实际配筋率与计算相差较多时需重新修改此参数进行计算。 4 墙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一般取 , 也可根据实际配筋确定,当实际配筋率与计算相差较多时需重新修改此参数进行计算。 5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1 地下室信息: 1 室外地面与结构最底层的高差:一般情况应按实际填入正值。 2 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值):一般情况下,都应按照真实的回填土性质填写相应的 m值,以体现实际的回填土约束。 m的取值范围一般在—— 100 之间, 当主楼带车库时, m值建议填 3~5。 注意当判定嵌固端时 m值应填 0。 3 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主楼地下室回填土的刚度折减系数。 4 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按实际输入。 5 回填土容重: 18。 6 室外地坪标高( m):按实际输入。 26 7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按实际输入。 8 地下水位标高( m):按实际输入。 9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 kN/m2): 5。 基础计算信息 1 基础设计需考虑上部活荷载折减。 2 筏板基础宜考虑结构上部刚度。 3 筏板计算一般按输入正确地质资料下的 弹性地基梁有限元法 (需考虑上部刚度)。 满足本措施 条所列条件时可按倒楼盖有限元。高层剪力墙住宅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结构
相关推荐
* 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17 超过 ,立杆横距不宜超过 ,横向水平杆间距不宜超过 1m。 脚 手架立杆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对接连接,相邻两杆接头应错位不小于 500mm,且应不在同一步内。 纵向水平杆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上下相邻两根绷向水平杆的接头应错开,并不在同一跨内。 5)外脚手架与建筑物的拉结方法: 采用刚性连接方式,连墙体杆用两根50cm 短管用直角扣件中间固定于墙体上。
必须将斜撑、挑架、支腿、护栏、跳板等安装齐全并连接牢固,护栏高度≥。 护栏搭设见附图 13。 ②模板及配件吊运前必须连接牢固,零星部件采用密闭容器吊运,严禁人员乘载。 ③吊运模板钢丝绳与水平夹角不小于 450,避免吊环不合理受力,且一次不得 双吊 、 串吊。 ④无支腿的大模板在安装和拆除时,必须与结构拉结牢固,防止倾倒伤人。 搭设专门的防护脚手架,见附图 14。 雨季施工要有避雷措施。
与墙体顶牢。 4m,水平间距均不大于 6m。 10 临边作业防护 临边防护栏杆搭设要求 临边搭设的防护栏杆由立杆和上、下两道横杆及挡脚板组成,防护栏杆高 , 立杆间距 2m, 上横杆离地面 1m,下横杆离地面 , 在栏杆下边设置严密的高度不小于 250mm 的挡脚板,挡脚板上孔眼不得大于 25mm,挡脚板的下边距离底面底空隙 不得大于 10mm。 横杆需要搭接时,接头必须错开
制沉降的作用,桩可视为减少沉降的措施,或作为减少沉降的构件来使用。 同时,承台或筏板也能分担部分荷载,与按桩承担全部荷载设计的桩基相比,根据不同的容许沉降量要求,用桩量有可 能减少,桩的长度也可能减短,因而可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效果。 减沉设计的内容 ( 1)桩长及桩身断面选择。 选择桩长应尽可能穿过压缩性高的土层,桩端置于相对较好的持力层。
验:各机构应分别进行数次运行,然后在做三次综合动作运行,运行过程中各机构不得发生任何异常现象,各机构制动器、操作系统、控制系统、联锁装置及各限位器应动作准确、可靠,否则应及时排除故障。 .负荷试验:负荷运行前,必须在小幅度内吊 倍额定起重量,调整好起升制动器。 在最大幅度 处分别吊对应额定起重量的 25%, 50%, 75%, 100%,按 条要求进行试验。 13
雨水连管基础图及其尺寸分别见表 图 图 表4。 沟槽基础尺寸 ( PE 双壁波纹管) ( mm) 表 3 管道规格 DN/ID225 DN/ID300 DN/ID400 DN/ID500 DN/ID600 DN/ID800 管道外径 D 262 348 468 583 696 967 H< 3000 B 1000 1200 1300 1400 1400 1500 3000≤ H<400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