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幼儿园孙敏内容摘要:

可以把要记的东西寓于故事情节中,让儿童体会。 儿童动手动脑相结合,更容易记忆。 如让儿童识记“猫”字时,可以引导他看猫的形态,听猫的叫声,摸猫的身体,加深他们的记忆理解。 ★ 要经常对儿童进行图像记忆、实物记忆、数字记忆、空间记忆等项训练,以培养儿童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及具有良好的回忆能力。 实物记忆。 观察商店的橱窗,然后背诵陈列的商品;观察文具盒里的用品,然后背诵盒中共有多少件东西;观察公园里的花坛,然后背诵有几种颜色的花等等。 数字记忆。 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一些数字,每个数字之间保持一秒钟的间隔,让孩子跟着说,如能跟上,则将数字增至三位,依此类推,增至四位、五位、 …… 看儿童能记住哪些数字,记住几位数字。 还可以让儿童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数字材料。 字词记忆。 让儿童复述给他们讲过的故事,看能记住多少字词;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如交通工具、生活用品、动植物方面的词),看儿童能记住多少。 ★ 加深理解,不断复习。 理解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真正理解了的东西就不容易忘记。 不要僵化地让儿童死记硬背书本条文,而要尽可能启发、引导儿童充分理解,融会贯通。 经过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 ★ 培养儿童科学用脑。 大脑如被大量无用信息杂乱无章地占据了,就会影响有用信息的记忆效果。 要教育儿童把记忆力用于记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有用的事物,而不要把记忆力浪费在记忆无用的甚至不良意识的东西上面。 ★ 劳逸结合。 必须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 脑、体活动适当交替,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提高健康水平。 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地说,幼儿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分钟,小学生和中学生为30 — 60分钟,成人为60 — 90分钟。 连续学习一段时间以后,要稍加活动,让大脑得到休息。 ★ 丰富课外知识。 记忆力与知识是互为因果的。 有了良好的记忆力,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记忆力的提高。 因为各门科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知识越丰富,联系的方面越多,就越能加深记忆或找出更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此,要鼓励儿童多阅读课外读物。 ★ 要鼓励树立“我一定能记住”的自信心。 对于记忆力一时尚差的儿童,千万不要贬斥、挖苦,而要鼓励他:“再多看看,一定能记住。 ” ★ 常做“记忆力体操”。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的。 可以教儿童学学“记忆力体操”:背些古诗、歌谣或外语词汇。 这对提高记忆力很有帮助。 ★ 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识记忆。 无意识记忆是对于有些事物,如偶然在路上碰到的一件事情,某人说话的神情等,事先并没有想记住它,可是在无意中却把它记下来了。 人们的许多常识和生活经验都是通过无意识记忆学到的。 因此,这种记忆方式对儿童来说更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无意识记忆的效果好坏,一是受外界事物特点支配,譬如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事物可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就容易记住;二是受幼儿的兴趣支配,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不好。 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多用生动直观的事物,多用鲜明的色彩,多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 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和知识相联系。 要适当变换记忆的内容。 一般讲,2天每天用 12小时记忆,不如3天每天用8小时记忆,更不如 24天里每天用1小时记忆的准确。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主要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五部分组成。 思维能力培养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关键,也是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表现。 幼儿时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及早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是儿童教育的核心。 具体应该采取以下方法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 、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要认识到儿童思维能力是有它的阶段性与内在规律的。 从出生到两三岁,处于感觉动作思维阶段。 在这段时期里,是利用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事物的。 他们要认识事物,离不开触、摸、拉、推、扔、敲等动作。 例如感知用筷条敲打碗可以发出声响,用手使劲推门时门会打开。 儿童三岁至六、七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即能利用语言、事物的表象或形象进行思维。 儿童七至十四岁,进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可以进行思考,探索。 因而,必须遵循这一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不能越级作超前的训练。 ② 、通过日常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孩子得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锻炼。 比如,在和儿童一起看一些侦破电视的时候,可以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同找事实,线索、寻细节、听关键的谈话,预先作各种推理与判断,看是否与结局相符。 ③ 、幼儿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应该让他们找年龄大的儿童接触、玩耍、运动、游戏、这也是一种提高思维能力的办法。 年龄大一点的儿童,谈问题的表达能力,所谈问题的内容层次要比较复杂一些,高一些,玩耍的花样,运动的应变能力,做游戏的灵巧等对小一点的幼儿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④ 、训练幼儿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的最好方法是:重视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一定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要把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与思维作为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平时在日常生活或在其它一些活动中,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跟孩子对话,教他们说话,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⑤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6岁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孩子们头脑中出现的事情都是很具体的,并且同时浮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 因此,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在与儿童谈话或教儿童知识时,应该尽可能的配合具体的材料和形象。 如在教数数时用上小木棍或棋子,讲故事时用布娃娃来表演等等。 引导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思维活动不是大脑凭空中产生的,而是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 儿童接触的事物越多,积累的感性知识就越丰富,概括事物的能力就越全面、越正确,大自然有宽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和奇妙的变化。 能吸引儿童,激起儿童探索的欲望,因此,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要经常带儿童外出游玩或散步,如儿童边走,边玩,边看,边谈,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蕴藏的知识,一点一滴地告诉儿童。 在游玩或散步时,可引导儿童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及它的颜色。 到动物园时,可引导儿童认识各种动物,鼓励启发儿童提出问题,向儿童提出能使他感兴趣的问题,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要让儿童多接触社会,参加实际活动,多看些幼儿读物、电影、电视、多听广播等。 通过上述这些直观法能使儿童亲身经历感知到很多知识。 儿童感知道的知识越多,越正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⑥ 、要重点对儿童进行以下思维能力的培养 ★分类能力的培养。 训练孩子分类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物,按性质和用途,如将本类、积木类等、内衣类和外衣类等分开。 还可把各种动物图片分类。 还可以按声音分类,如鸟、兽、虫的叫声,汽车、火车、飞机的声音,按形状、大小、高矮、时间、地点、材料分类等。 ★ 比较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不同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 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这样可以不断深化比较的水平。 比如狗和兔,都有4条腿,眼、尾、嘴,但腿的长短、外形、结构不同,眼、尾、嘴也都不同。 另外还要注意,事物相似性越大,要找到不同点就需要更精细的比较能力,而事物的差异性越大,它们的差异就越多,要进行比较就要尽可能全面。 ★ 序列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可以经常用一些可以排列的物体,让儿童按大小、高矮、长短、薄厚等某种特性,做顺序排列。 还可培养儿童今天、明天等时间的顺序、数字大小的顺序,这样可以增强时间和数学概念。 使儿童初步具备 “ A比 B大, B比 C大,所以 A比 C大 ” 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思维的传递能力。 ★ 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育,培养儿童能逐步掌握简单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比如,让孩子看放在一盆水中的各种小东西,教他判断哪些东西会浮,哪些东西会沉,然后教他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如“火柴棍会浮起,因为它是木制的,小木片、积木等都是木制的,所以它们都会漂浮。 ”此外,还可以引导儿童分析、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他们简单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精神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智力技能。 它包括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 首先要在帮助儿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中来培养。 比如,当儿童要拿桌子上的玩具够不着,是站在椅子上够,还是拿小棍子够,还是求助于大人。 当乒乓球掉进家俱的缝隙中,是爬着够,还是挪开挡着的家具够。 这时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不要立即告诉他怎么办,而是让他想一想怎么办。 并尽力为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 其次是,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要经常设计一些经儿童独立思考、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稍加帮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样天长日久,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对已有感性材料和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推断,可以认识从未见过又不可能见到的事物,发展创造力。 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从想象开始的。 它和别的心理过程一样,也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常发生的。 例如,在收听电影录音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到电影剧本里所描绘的那种情景。 看到空中飘动的白云,也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把它想象为人的脸或奔驰在草原上的各种动物的形象。 这种想象的特征,是在头脑中的映象或是观念的产生,并不是由特殊的意向所引起的,因此,属于不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形象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想象是文艺欣赏、吸取知识、交流经验、相互了解所必须的一种心理过程。 例如,人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在作家高超的笔法和艺术风格的熏染下,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自然景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作品被不同水平的读者各自运用自己所积累的感性材料和知识,再造出相应的形象的过程,这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而这种新形象的创造过程又必须运用积累起来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 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想象区。 一般人,经常使用的是前三个区,想象区的功能发挥得很不够,有待开发的潜力尚有 70%。 鲁迅先生指出过: “ 孩子是很善于想象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地面以下的情况 …… 他想飞入天空,又想潜入地穴。 ”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有些儿童的想象力会逐渐消退了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教育不得法,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均要掌握以下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般方法。 ①、要让孩子自由地去想象,不要干涉,要引导。 往往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不能用成年人的想法要求他们。 当孩子 “ 想入非非 ” 时,大人不能泼冷水。 比如,有的儿童会对幼儿教师或母亲说: “ 老师(妈妈),我要到天上去 ”。 老师(妈妈)就说 “ 你别胡思乱想了。 ” 孩子又说: “ 老师(妈妈),我能像飞机一样飞到天上去就太好了。 ” 老师(妈妈)回答: “ 你别瞎说了。 ” 这种当儿童的想法一旦脱离成年人的想法,就被马上制止的做法,长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使幼儿不敢大胆想象了。 这样就禁锢了孩子的思想,阻碍了智力的发展。 ② 、幼儿教师及其监护人要多给儿童创造想象的机会,发展儿童的有意想象。 比如,给儿童讲故事,讲到关键的地方,就停止了,以下的情节让儿童自己去想象,然后再讲。 让幼儿看着图画讲故事等等。 如果儿童的想象富于创造,别出心裁,那就应该称赞。 ③ 、要扩大儿童的知识面。 任何想象都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不断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儿童的想象才能丰富。 要创造条件让儿童多观察,多参观,多看电影,电视,多看、多听一些适合幼儿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让儿童做游戏,多画画,从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具体地说: ★ 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吸取营养。 幼儿想象的丰富源泉来自大自然。 所以,要丰富他们的活动。 如设计观察早晨的日出,黄昏的晚霞,夜晚的星座,多变的浮云,冬天的冰雪,夏天的风雨,植物的生长,昆虫的生命活动等等,都是丰富想象的原始材料。 ★ 从游戏和生活事件中发展。 游戏是儿童想象的王国,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凭借想象扮演各种角色,表现各种生活情境。 儿童的想象力,在不同年龄的游戏表演中不断变化。 2~3岁的儿童游戏,表现出的生活现象突出而简单。 5~6岁的儿童所表现的就比较全面系统,角色的动作也复杂得多,并且随时加入某些感情色彩。 因此,家长或幼儿园应把早期教育的许多内容寓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来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一定不要因儿童表现出来的动作情节的幼稚,而轻视游戏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