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总复习内容摘要:

评价华盛顿: ① 具有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② 功绩: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 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③ 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④ 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军事战役名称 时间 影 响 土伦战役 1793年 崭露头角,破格晋升 平巴黎王党叛乱 1795年 成为共和国的救星,知名度 提高 远征意大利 1796年 提高威望,威胁督府 远征埃及 1798年 虽进入开罗,但被困 拿破仑 ( 1)拿破仑的对内政策 《 民 法 典 》 1\内容 : 2\目的 3\性质 4\影响 意义 ::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一步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 . 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① 革命性 :反法同盟 ②争霸性:英俄 ③侵略奴役性:埃、西、 性质 作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① 捍卫革命成果 ②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加快封建制度的解体 奴役、侵略,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亡 根本:是由欧洲早期资本主义 发展决定的 ,欧洲封建 势力过于强大 国内: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 期战争经济困难,部分 军事行动的错误,波旁 王朝反击 国外:反法同盟和被压迫民族 问题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要把仅仅还是计划中的付诸实施。 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欧洲的统一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 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 他的这一设想,与今天的欧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目的上看: 从方式上看: 从过程上看: 从结果上看: 从影响上看: 前者上为了统治和称霸欧洲的需要,而后者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竞争谋求通过联合的力量获得优势。 前者是靠军事征服和强权推行,后者是采用和平方式实现自愿。 前者是用军事手段用一国文化覆盖全欧洲,后者是用多重民主决策的方式逐步实施,并逐步扩展到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前者停留在设想的层面,未曾完全实现;后者合作领域正在扩展和升级,国家数量也有计划地增加 前者必然与民族主义思潮产生强烈冲突,对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损害;而后者内部个民族文化特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存 四、结合拿破仑的政治活动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在法国大革命最危及的时刻,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势力的统治基础,有利于欧洲农民的解放。 与此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稳定局势,发展了资本主义,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并进行教育和法律改革,相继颁布各项法典,开创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也传播了革命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无愧为一位军事家;但对外战争带有侵略和称霸的性质,践踏了欧洲弱小民族的利益,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同时也消耗了帝国的人力和财力,给帝国带来危机,最终导致帝国的垮台。 一、孙中三 概述孙中三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体会孙中山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第 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 1阶段 1911年 10月 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大事记 ① 1894年上书李鸿章 ,力倡改革 ,无果而终 ② 1894年在 美国 檀香山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③ 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④ 1905年在 日本东京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将同盟会 16字纲领在《 民报 发刊词 》 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认识 ① 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 → 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小结:孙中山的一生 第 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 2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大事记 ① 1912年 1月 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1912年 3月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 ④ 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认识 ① 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 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 第 3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 3月 12日在北京逝世 大事记 ① 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 ②接受过苏俄 (1924年后称苏联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③ 1924年 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④ 1924年 5月创办黄埔军校 ,培养军事干部 认识 ① 超越党派界线 ,与时俱进 ,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 ,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课标重点 ) 指导思想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平分土地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前提 核心 政治的 发展 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回顾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生涯,思考: 是哪些因素促使孙中山形成了暴力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并不断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背景 提示: ①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社会危局 ②许多仁人志士救国方案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的碰壁与幻灭 ③孙中山上书的碰壁加速了其立场的转变 “和平之法 ,无可复施”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新因素 ) ⑤ 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⑥孙中山救国救民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情怀 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 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 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 《 临时约法 》 ,捍卫民主共和。 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 响,成为 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