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二轮复习内容摘要:

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材料:从 1640年到 1840年,在 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 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 (pian)手胝 (zhi)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 2分) ( 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 “ 沉沦 ” 到 “ 上升 ” 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 “ 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 沉沦 ”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 “ 上升 ”。 在 “ 沉沦 ”与 “ 上升 ”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 “ 沉沦 ”的谷底、 “ 上升 ” 的起始时期。 (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 “ 沉沦 ” 和 “ 上升 ”的含义。 ( 4分) ( 3)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 “ 沉沦 ” 到 “ 上升 ” 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 6分) (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分)(答出其中 1个要点,即可得 2分)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答出其中 1个要点,即可得 2分) (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分) 材料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 “ 蛮夷之邦 ”“ 藩属之邦 ” ,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 “ 藩属之邦 ” 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 ——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 “ 藩属之邦 ” 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 万邦宗主 ” ,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 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 “ 夷 ” 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 “ 外国 ” ,或称 “ 西洋 ”。 外交文书中也以 “ 大清国 ” 和 “ 大英国 ”“ 大法国 ” 等对应。 ——据李斌著 《 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 ( 1)依据材料一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 6分) ( 1)变化: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 ( 2分) (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 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亦可) 原因:①对外战争的失败;②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③清朝的渐趋衰落。 (任答两点得 4分) 材料二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