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内容摘要:

怎样 ?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 参与课堂活动 (小组/全班 )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 ?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 自主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 自主学习形式 (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 )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 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多少人清楚 ? 课中有哪些证据 (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 )证明目标的达成 ?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 ?发现了哪些问题 ?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 (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 )的 ? 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 ?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 有哪些证据 (活动/衔接/步骤/创意 )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 呈示 讲解效度 (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怎样 ?有哪些辅助行为 ? 板书呈现了什么 ?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 媒体呈现了什么 ?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 动作 (实验/制作/示范动作 )呈现了什么 ?怎样呈现的 ?、体现了哪些规范 ? 对话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 候答时间多少 ?理答方式、内容怎样 ?有哪些辅助方式 ? 有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读图/读文/作业/活动 )?结果怎样 ?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分工/讨论/活动/作业 )?结果怎样 ?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课题研究/作业 )?结果怎样 ?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 ?结果怎样 ?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 ?结果怎样 ?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 )?结果怎样 ?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 ?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 目标是根据什么 (课程标准/学生/教材 )预设的 ?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 ? 内容 怎样处理教材的 ?采用了哪些策略 (增/删/换/合/立 )?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 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 ?怎样处理的 ? 实施 预设哪些方法 (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 )?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 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 ?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结果怎样 ?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 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 (回答/作业/表情 )?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 (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 资源 预设哪些资源 (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怎样利用 ? 生成哪些资源 (错误/回答/作业/作品 )?怎样利用 ?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 ?可得到程度怎样 ?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 观察点举例 思考 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 (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 ?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 学生思考的习惯 (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 )怎样 ?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 民主 课堂话语 (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 )是怎样的 ?怎样处理不同意见 ?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 )是怎样的 ? 师生行为 (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 )怎样 ?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 ?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 ?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 ?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 ?教 9币如何激发和保护 ? 课堂环境布置 (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 )怎样体现创新的 ?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 关爱 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 ?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 怎样关注特殊 (学习困难/残障/疾病 )学生的学习需求 ? 课堂话语 (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 )、行为 (叫答机会/座位安排 )怎样 ?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 ? 特质 在哪些方面 (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人/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体现特色 ?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 (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 师生/学生关系 (对话/话语/行为/结构 )体现了哪些特征 (平等/和谐/民主 )? 观察表 /工具 选择 观察点 观察者特征 观察条件 开发 原则 便于记录 便于类推 ,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析观察点的要素 /进入课堂,试用修正 第三步 开发观察工具 观察内容 频次 百分 比 排 序 、表达所学的知识 ,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 〃 达成 〃 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研究问题:怎样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 观察点的确定与记录工具开发 观察维度: 教师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频次 百分比 排序 1. 提问前 , 先点名 2.提问后,学生齐答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4.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 5.提问后,改问其他学生答 行为类别 频次 百分比 % D.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 3s 2.提问后,停顿过长 3.提问后,适当停顿 3~ 5s 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 5.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 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教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伙伴学习 (%) 学 生自 学(%) 非 教学 时间 (%) 合 计 时间 占总课时 P47左中 课堂管理中学生不当行为记录表 不当行为的类型 ′ 3′ ′ 6′ ′ 9′ 吵闹或违记说话 1 不适宜的活动 1 不适宜地使用材料 损坏学习材料或设备 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 1 动作侵扰其他同学 违抗教师 拒绝活动 1 资料来源: Wragg, . , An lntroducti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 1994, p. 49. ) [美 ]拉格 后续观察 :教师对不当行为的反应 ,学生对教师的应对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 次数 非投入 投入 人数 % 人数 % 1 2 3 4 总计(人数) 平均数( %) 资料来源 :Hopkins,D,A Teacher’ s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1993, . 观察方法 :每 2分钟扫视 ,记录 第四步 课堂观察程序 • 课前会议 • 课中观察 • 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 • 上课教师陈述: – 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 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 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 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 难点在哪里。 你准备如何解决。 – 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 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 (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提前进入课堂 明确观察任务 选择观察位置 如实做好记录 避免影响教学 课中观察 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 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 课后会议 • 上课老师陈述: – 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 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 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 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 为什么。 •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定量观察 与 定性观察 以结构化的方式 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比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 ( 1)定量观察 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 三种记录方式。 两种抽样方法。 三种记录方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 两种抽样方法:时间抽样和事件行为抽样 • 编码体系 定量观察 时间 (分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管理 √ 等待注意 无关活动 √ 听 √ √ √ √ √ √ √ √ √ 观察 √ √ √ 动手实践 讨论 √ 思考 √ √ √ 阅读 写 √ √ √ √ √ 编码体系 初二几何 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 ) 序 号 问 题 问答 方式 管理 认记 推理 创造 批判 无答 机械 认记 推理 创造 1 第一组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3(无停顿) 先指定齐答 √ √ 2 定义是什么。 (师身体前倾,提高嗓音,加重语气,纠错,重复学生问答。 由于紧张语塞、重复) 追问 √ √ 3 请另一组同学回答矩形的定义 (师重复学生回答) 先指定齐答 √ √ 4 请第三组同学回答菱形的定义 (师重复,语调平和满意) 先指定齐答 √ √ 5 请一个同学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停顿 6″,第一次未回答完整) 先举手再指名 √ √ 6 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师手持教鞭,边指投影边问) 追问 √ √ 7 嗯,它的对称中心。 (未回答完整,继续追问) 追问 √ √ 8 9 10 11 12 13 14 15 填空式提问 (四组、 28问 )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边 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四边相等 对边平行 四边相等 角 对角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 互相平分 互相平分相等 互相垂直 平分对角 互相垂直,平分相等,平分对角 中心对称图形 是 是 是 是 对称中心 对角线的交点 对角线的交点 对角线的交点 对角线的角点 轴对称图形 不一定是 是 是 是 对称轴 无 两条 两条 四条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行 为 类 别 频 次 百分比 % A、提出问题的类型 常规管理性问题 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