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中国古代政治家内容摘要:

策是比较成功的 ,促进了各民 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 。贞观四年 (630 年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 “ 天可汗 ” 。 典 例 精 解 考例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 :万里经营到海崖 ,纷 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民生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即论胜 国何能守 ,说到秦人更可嗤 。毕竟成城需众志 ,皇图巩固在于 斯 。 —— 《 清诗别载选编 》 材料二 :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他南下侵占回部 (维吾尔 族居住地区 )诸城郭 ,占领南疆 ,向康熙帝提出 :“ 圣上君南方 , 我长北方 。” (注 :君 、长皆为统治的意思 )1690年 ,在沙俄支持 下 ,他悍然进军内蒙古 ,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 丹 。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 。噶尔丹众叛亲离 , 次年服毒自杀 。 材料三 :康熙三十年 (1691年 ),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 坏的边墙 。康熙帝说 :“ 帝王治天下 ,自有本原 ,不专恃险阻 。 秦筑长城以来 ,汉 、唐 、宋也常修理 ,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 祖统大兵 ,长驱直入 ,诸路瓦解 ,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 ,惟 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服 ,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所谓众志成城 者也 。” —— 《 清史稿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清统治者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 。 解析 :本题以清统治者是否修长城为主题考查康熙帝巩 固国家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 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第 (1)题要紧扣材料一并注意 关键词“纷纷调发” 、“费尽民生力” 。体现清统治者对这一问 题的看法 。解答第 (2)题要注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概括康 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并找出与修筑长城有关的相应知 识点 。 答案 :(1)劳役百姓 ,浪费人财物力 ,导致秦很快灭亡。 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 (2)客观 :通过平叛噶尔丹叛乱 、反击沙俄侵略 、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 ,稳定了北方局势 ,长城以北处于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 。主观 :注意收揽民心 ,缓和民族矛盾 ,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 考点 1、2 双基练案 1.(广东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 ,维护奴隶制 ,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 ,有他的落后一面 ,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 、教育家和 人道主义的倡导者 ,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 —— 据 《 论孔子思想 》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 ,他的 “ 爱人 ” 、“ 仁民 ” 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 进步性 ,他想回到西周 ,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 ,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 —— 据 《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 请回答 :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 (2)材料一 、二评价孔子时 ,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 (3)综合上述材料 ,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答案 :(1)私人办学 :教育及于平民。 提出了合理的教 学方法 。 (2)方法 :阶级分析 、一分为二 。 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 ,政治上是落 后的。 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 ,政治上是进步的 。 (3)避免简单贴标签 ,应历史地看问题 。 : 材料一 :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 17岁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