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认知与能力提升内容摘要:

“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 ,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 影响的”, 可以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这一规定,首次 把群体性与突发性事件通过规范性文件区分开来。 37  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 共同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涉及的都是 国家利益、公共利益, 而不单纯是个人利益;事件发生之后都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严重社会危害 ;都需要政府采取 紧急措施 加以应对。  不同点:内涵界定与类型都有很大差异,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38 (二)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表现形式 与特点  性质: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非敌对性质,但可能伴有犯罪、违法行为乃至国际势力的渗透,从而使得性质变得复杂。 一般来说,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 因直接利益关系引发的维权抗争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泄愤事件 ,针对无关者的 社会骚乱事件 和 其他类型 的群体性事件(如有组织犯罪、社会纠纷等)。 不过,这种分类也有交叉之处,并非泾渭分明。 39  形式:  ( 1)特定与非特定群体性事件:特定群体如某厂工人、某村村民、社区居民等;非特定群体如临时聚集的大量非直接相关人员冲突等。  ( 2)和平(合法)与暴力(非合法)群体性事件;  ( 3)合法与非法群体性事件(违法犯罪与否);  ( 4)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社会)群体性事件;  ( 5)自发与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  ( 6)突发与演进型群体性事件; 40  特点  ( 1)群体性(公共性): 5人以上的人群集合(信访条例等法规规定, 5人以上的信访行为视为事件);  ( 2)共同性:共同的行为指向,不一定有共同目的,有基本共同的话语和行为指向;  ( 3)非程序性:程序上缺泛法定依据。  ( 4)破坏性:影响秩序:财产秩序、社会秩序、管制秩序等。  ( 5)复杂性,群体性事件一般多重矛盾交织,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41 (三)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与发生学原理 42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 ( 1)内在根源:利益冲突 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 群体性事件中一般伴随着利益获取与损害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其中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人为的非体制性因素,典型的如贪污腐败,巧取豪夺。 此外, 非直接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则与社会普遍产生的 不公平感(泄愤)与挫折感紧密相关。 43  ( 2)社会结构断裂和重组过程中大量 社会不满群体 的出现。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满群体,基本上是一些社会底层群体,他们主要是下岗失业的工人、失地的农民、农民工、退伍复员军人、底层知识分子、拆迁居民、离退休干部,媒体一般将这些人称为 弱势群体。 民众的社会不满主要表现在对官员腐败、贫富不均、司法不公、治安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特别是政府和官员的诚信缺失等方面。 44 退伍复员军人 底层知识分子 离退干部 拆迁居民 农民工 失地农民 失业工人 主要的 不满社群 45  ( 3)政府管理理念偏差、能力不足与腐败 等导致的大量社会不满的存在。 我们从 信访“销号” 可以清楚看到这个问题。 河南省某县党政机关公开下文,要求下面的人到北京国家信访部门去 行贿 ,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县到北京上访群众的信息销掉,不要让中央知道有多少人在北京来上访了。 更可怕的是,他们这样做还非常有成效。 有文件中称,2020年 1— 3月份,某县实际发生赴京上访 25起 6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 1起;到省上访 41起 5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 7起。 46 环境污染 社会诚信缺失 专制独裁 信仰不自由 治安恶化 司法不公 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 社会不满 47  ( 4) 群体心理因素 借助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得到迅速传播和扩张,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和集体行动。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不满是一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它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而与相同社会处境者产生共鸣。 目前,表达社会不满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利用 民间歌谣、顺口溜、政治笑话、小道消息 等。 特别是随着手机 短信、网络、微博 等新媒体的出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