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软件工程管理内容摘要:

术的需求的增长而缓慢增加,对于较小的程序 (KLOC=5~ 10), B=,对于超过70KLOC的程序, B=; P是生产率参数 P是 “ 生产率参数 ” ,它反映了下述因素对工作量的影响: 总体的过程成熟度及管理水平; 使用良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的程度; 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级别; 软件环境的状态; 软件项目组的技术及经验; 应用系统的复杂程度。 二、动态多变量模型(续) 当开发实时嵌入式软件时,典型值是 P=2020;对于电信和系统软件来说, P=10000;对于商业系统应用,P=28000。 适用于当前项目的生产率参数,可以从历史数据导出。 软件方程式有两个独立的变量:①对软件规模的估算值 (用 LOC表示 );②以月或年为单位的项目持续时间。 从公式可以看出,开发同一个软件 (即 LOC固定 )的时候,如果把项目持续时间延长一些,则可降低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作量。 二、动态多变量模型(续) 三、 COCOMO模型 所谓 COCOMO模型就是 Boehm提出的 构造性成本模型 (COnstructive COst MOdel), 它是一种层次结构的软件估算模型。 先将软件问题划分为组织型、半独立型和嵌入型 ,对不同类型问题提出估算模型。 工作量估算(续) COCOMO模型本身又分为: 基本 COCOMO模型 :是静态单变量模型,用 源代码行数 (LOC)为 自变量 的经验函数计算软件开发工作量; 中间 COCOMO模型 :在用 LOC为自变量的函数计算软件开发工作 量 (称为名义工作量 )的基础上, 用涉及产品、硬件、人 员、项目等方面的 影响因素 调整工作量估算 ; 详细 COCOMO模型 :包括中间 COCOMO模型的所有特性,但用上 述各种影响因素调整工作量估算时, 还要考虑对软件工程 过程中每一步骤 (分析、设计等 )的影响。 三、 COCOMO模型(续) (1)基本 COCOMO模型为: KLOC— 千源指令条数 组织型 : E= T= (:中间 COCOMO模型 ) 开发人员经验丰富、环境熟悉、规模不大 (如 MIS) 半独立型: E= T= (:中间 COCOMO模型 ) 介于组织型和嵌入型之间,且规模较大 嵌入型: E= T= (:中间 COCOMO模型 ) 软件运行约束条件多,可靠性要求高 三、 COCOMO模型(续) (3)中间 COCOMO模型: 估算公式 其中 E=开发所需的人力 (人月 ); C 为模型系数 (开发模式:组织式、嵌入式、半独立式 ); KLOC 是估计的代码行数; A 是模型指数 (对应着开发模式 ); fi (i=1… 15)是成本因素,包括生产因素、计算机因素、人员因素、工程因素等 15个方面。 151ia fiK LO CCE三、 COCOMO模型(续) 表 1 3 . 3 开发模式 模型系数 C 模型指数 a 组织式 半独立式 嵌入式 三、 COCOMO模型(续) 1. (1) 要求的软件可靠性 (RELY) (2) 数据库规模 (DATA) (3) 软件产品复杂程度 (CPLX) 2. (1) 执行时间的约束 (TIME) (2) 存储约束 (STOR) (3) 环境变更率 (VIRT) (4) 计算机换向时间 (TURN) 3. (1) 系统分析员的能力 (ACAP) (2) 应用经验 (AEXP) (3) 程序员的能力 (PCAP) (4) 环境知识 (VEXP) (5) 语言知识 (LEXP) 4. (1) 程序设计实践 (MODP)。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