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群体遗传学基础内容摘要:

基因型为 BB,蓝色的基因型为 Bb,白色的基因型为 bb。 譬如调查大群安达鲁西鸡,黑色鸡占 49%,蓝色鸡占 42%,白色鸡占 9%。  所以, BB的基因型频率为 , Bb的基因型频率为 , bb的基因型频率为。  同时还可计算出, B的基因频率=+, b的基因频率=+=。 二、完全显性时基因频率的计算  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有三种,而表型只有两种,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相同不能识别。 表型统计时,只能区别隐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另外两种基因型频率之和,所以,先通过隐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求出隐性基因频率,进而得出显性基因频率。  例如某牧场黑白花奶牛的大群统计,约有 2%的牛是无角的,求这个牛群中 “ 角 ” 的基因频率。  因为无角是显性,因此有角的基因型必定是隐性纯合体,其频率: R==, q= R1/2=, p=1q==。 三、伴性基因频率的计算  雄异型生物的雄性个体组成的群体中,一对伴性基因有两种基因型,即 AO和 aO,所以由表型就能识别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也就是基因频率。 例如人的红绿色盲,男人中色盲者所占的比率就是色盲基因在整个群体中的频率。  雌异型生物情况正相反,例如鸡的芦花色是显性伴性遗传性状,黑色是其相对性状,在一个芦花鸡与黑色鸡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雌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率就是芦花基因在这个鸡群中的频率。 四、复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  决定兔毛色的基因中有三个复等位基因。 其中 C对 Ch和 c都是显性, Ch对 c呈显性。 CC、CCh和 Cc都表现全身有色, ChCh和 Chc都表现为“ 八黑 ” ,即所谓喜马拉亚白化(全身白色,耳、鼻、尾、脚为黑色), cc表现白化(全身白色,眼球粉红色)。  设 C的频率为 p, Ch的频率为 q, c的频率为 r,“ 八黑 ” 兔的比率为 H,白化兔的比率为 A。 C Ch c C C C p2 C Ch pq C c pr Ch C Ch pq Ch Ch q2 Ch c qr c C c pr Chc qr c c r2 各种基因型频率: CC=p2 ; CCh =2pq ; Cc=2pr ; ChCh = q2 ; Chc= 2qr ; cc=r2  由此可见 : H=q2+2qr , A=r2 H+A= q2+2qr+r2=( q+r) 2=( 1p) 2 ∴ 1 p=( H+A) 1/2  p=1( H+A) 1/2  A=r2  r=A1/2  q=1pr  例如,在某一随机交配的大兔群中,全色兔占 75%, “ 八黑 ” 兔占 9%,白化兔占 16%。 则三种基因频率分别为:  p=1(H+A)1/2=1(+)1/2 ==  r=A1/2= q=1pr==  人的 ABO血型决定于三个等位基因。 其中 IA对i显性, IB对 i也是显性,而 IA与 IB之间共显性。 基因型 IAIA和 IAi表现为 A型, IBIB和 IBi表现为 B型,IAIB表现为 AB型, ii表现为 O型。  设 IA的频率为 p, IB的频率为 q, i的频率为 r, A型人的比率为 A, O型人的比率为 O。  O=r2  r=O1/2  A+O= p2+2pr+r2=( p+r) 2=( 1q) 2 ∴ 1 q=( A+O) 1/2  q=1( A+O) 1/2  p=1qr  例如:调查 1944年昆明 6000个中国人的血型:O型 1846人,比率为 , A型 1920人,比率为 , B型 1627人,比率为 ,AB型 607人,比率为。 各基因频率:  r=O1/2= q=1(A+O)1/2=1(+)1/2=  p=1qr== 第四节 影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因素  一、突变  二、选择  三、遗传漂移  四、迁移  五、杂交  六、同型交配 一、突变  基因突变对于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它供给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没有突变,选择即无从发生作用;第二,突变本身就是影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  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频发突变,即偶然发生的突变;突变频率非常低,不是改变基因频率的主要原因,且这种突变不能在群体中永久保持下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