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内容摘要:

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其二, Ⅱ ( c+v+m)= Ⅰ ( v+m)+ Ⅱ ( v+m),即第二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要。 35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過程、實現條件和意義 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剩餘價值被分割為追加的不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 (m/x)三部分。 用公式表示為: m=△ c+△ v+ m/x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有兩組四個:其一, I( v+m)> Ⅱ c,由此可推導出 Ⅰ ( c+v+m) Ⅰ c+Ⅱ c。 其含義是,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外,還有剩餘。 其二, Ⅱ ( c+m- m/x) Ⅰ (v+m/x),由此可推導出 Ⅱ( c+v+m) Ⅰ (v+m/x)+ Ⅱ ( v+m/x),其含義是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它的需要外,還有剩餘。 36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包含了三個步驟: 其一, Ⅰ ( c+Δ c)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生產資料部類所需要的不變資本、追加的不變資本,在該部類內部實現; 其二, Ⅱ ( v+Δ v+m/x)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消費資料部類所需要的可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在該部類內部實現; 其三, I( v+Δ v+m/x)與 Ⅱ ( c+Δ c)在兩大部類之間進行交換。 37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 I( v+Δ v+m/x)= Ⅱ ( c+Δ c),即生產資料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剛好等於消費資料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導出兩個派生公式: •其一, I( c+v+m)= I( c+Δ c)+ Ⅱ ( c+Δ c),即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 •其二, Ⅱ ( c+v+m) =I( v+Δ v+m/x) +Ⅱ( v+Δ v+m/x)。 即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 38 列寧指出: “ 技術愈發展,手工勞動就愈受排擠而為許多愈來愈複雜的機器所代替,就是說,機器和製造機器的必需品在國家全部生產中所占的地位愈來愈大。 ” “ 資本發展的規律就是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 ” 因此, “ 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 列寧同時也明確指出: “ 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完全不依賴消費品的生產而發展,也不能說二者毫無關係。 ”“ 生產消費(生產資料的消費)歸根到底總是同個人消費聯繫著,總是以個人消費為轉移的。 ” 二、列寧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 39 生產資料生產更快增長的原因 技術進步 不變資本更快增長 生產資料生產更快增長 資本有機構成提高 40 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產業 比重變動規律: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業會由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以第二產業為主、繼而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人均收入變化引起勞動力流動,進而導致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 隨著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 總趨勢是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分佈減少,在第二產業的分佈增加。 41 克拉克定理 PettyClark theorem 早在 17世紀,西方經濟學家威廉 配第就已經發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生產。 1691年,威廉 配第根據當時英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指出:“ 工業往往比農業、商業往往比工業的利潤多得多。 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後再由工轉商。 ” 來源 42 PettyClark theorem  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威廉 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搜集和整理若干國家的統計資料,進行國際比較和時間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在經濟上變得更為先進,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 ” 克拉克認為,勞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但是其認為他的發現只是印證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觀點而已,故後人把克拉克的發現稱之為配第 克拉克定理。 43 配第 克拉克定理可以表達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移動。 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狀況是:第一產業減少,第二、三產業將增加。 該定理通過揭示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的規律,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表明就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 內容 克拉克定理 PettyClark theorem 44 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兩個方面,探討了國民收入與勞動力在三次產業分佈與變化趨勢之間的關係,從而深化了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方面的研究。 庫茲涅茨根據 57個國家的統計資料,整理出 1958年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個不同基準點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西蒙 庫茲列茨( SIMON KUZNETS ) (19011985)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俄籍美國經濟學家 45 組型 1 2 3 4 5 6 7 8 國家數 6 6 6 15 6 6 6 6 人均 GDP 138 221 360 540 864 1382 A I S 表 2:國民生產總值的橫斷面考察 說明: : Agriculture; I: Industry。 S:Service 57個國家,按 1958年的人均 GDP,從低到高分為 8組 46 組型 1 2 3 4 5 6 7 8 國家數 5 6 6 18 6 6 6 6 人均 GDP 107 147 218 382 588 999 1501 A I S 各部門份額 表 3: 1960年 59個國家的勞動力在三個部門所占份額 47 討論與思考 1各產業的國民收入及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如何。 2各產業的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及變化趨勢如何。 3什麼原因產生上述現象。 48 根據表 2和表 3,庫茲涅茨得出如下的結論 : ①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產業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與該產業中勞動力相對比重一樣,呈不斷下降趨勢。 ②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的基本趨勢是不斷上升。 ③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的樣本國家都呈上升趨勢。 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卻未必與之同步,綜合地看,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在這些樣本國家是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 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經歷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 “ ∩ ”型變化。 結 論 49 專題: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分析 於減少的原因分析: ( 1)農產品的收入彈性較低,是導致第一產業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 2)農業處於報酬遞減狀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