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性质内容摘要:

mol% 的变化。 Na2O% α Ob Tg 硼反常 使性质- 组成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 实质是硼氧配位体中四面体与三角体相对含量变化所产生的 , CN= 4的 B原子数目不能超过由玻璃组成所决定的某一限度。 结论 硼硅酸盐玻璃的实际用途 —— (1) 在氧化硼玻璃中引入轻元素氧化物 (BeO、Li2O)可使快中子减慢,若引入 CdO和其它稀土元素氧化物能使中子吸收能力剧增。 在核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2) 硼酐对于碱金属 (Na、 Cs)蒸汽稳定,所以含 Na和 Cs的放电灯外壳用含 20~ 55wt%B2O3的玻璃制造。 放电灯内表面还可覆盖一层含 87wt% 的 B2O3玻璃。 (3) 特种硼酸盐玻璃的另一特性是 x射线透过率高,以 B2O3为基础配方再加轻元素氧化物 (BeO、 Li2O、 MgO、 Al2O3)所制得的玻璃,是制造 x射线管小窗的最适宜材料。 (4) 硼酸盐玻璃电绝缘性能好,而且易熔,常作为玻璃焊剂或粘结剂。 (5)含硼的稀土金属玻璃在光学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四、 阳离子的分类及在玻璃中的作用 ★ 网络生成体氧化物 形成玻璃网格结构 ★ 网络外体氧化物 氧化物不能单独形成玻璃。 不参加网 络。 只在网外 空隙中平衡电荷,提供多余的氧 Na2O CaO 等 ★ 中间体氧化物 部分的参加网络结构 BeO MgO ZnO Al2O3 阳离子的作用 2: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的作用 ① 碱金属氧化物 解聚后键断裂 →非桥氧 →结构疏松 →有助于提高助熔 ② 二价金属氧化物 CaO:降低黏度,含量过多会使玻璃脆性增大 MgO:降低析晶能力 BaO:提高玻璃折射率,色散,防辐射特性 ZnO:适当提高玻璃的耐碱性 PbO:提高硅酸盐熔体中的助熔性 ③ 其它金属氧化物 Al2O3:对玻璃的电化学性能的有不良影响 B2O3:良好助熔性,降低玻璃黏度 La2O3:提高玻璃化学稳定性,降低热膨胀作用。 第二节 玻璃的生成规律及相变 目前,制备玻璃态物质的方法很多:气相沉积法,液相沉积法,电沉积法。 真空蒸发法及溶胶 凝胶法,熔体冷却法(常用) 一、影响玻璃生成的因素 形成玻璃的热力学条件 △ G=△ HT△ S 高温时 –T△ S 主导作用 低温时 △ H 主导作用 能量越低,越稳定 (△ G越小,状态越稳定) 玻璃态:内能越高,处于亚稳态,(介稳态) 玻璃态物质的特性 结晶态:内能越低,处于稳定态 所以,玻璃态向结晶态转变 玻璃 晶体 ΔGa ΔGv ΔGv越大析晶动力越大,越不容易形成玻璃。 ΔGv越小析晶动力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SiO2 ΔGv=。 PbSiO4 ΔGv= Na2SiO3 ΔGv= 玻化能力: SiO2 PbSiO4 Na2SiO3 众多科学家从: d、 α、 ΔH、 ΔS等热力学数据研究玻璃形成规律,结果都是失败的。 热力学是研究反应、平衡的好工具,但不能对玻璃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条件 Tamman观点 : 影响析晶因素 :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 --需要适当的 过冷度: 过冷度增大, 熔体粘度 增加,使质点移动困难,难于从熔体中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晶核长大; 过冷度增大,熔 体质点动能 降低,有利于质点相互吸引而聚结和吸附在晶核表面,有利于成核。 过冷度与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必有一个 极值。 Iv= P * D 其中: P--临界核坯的生长速率 D--相邻原子的跃迁速率 D P Iv T 速率 一方面: T 粘度 质点运动困难,难于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成核和长大。 另一方面: T 质点动能 质点间引力 容易聚集吸附在晶核表面,对成核有利。 结论 Iv呈极值变化 过冷度 T = TM- T 二、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熔体和玻璃体的成核过程 ① 均匀成核(本征成核,自发成核) 宏观均匀的玻璃中,在没有外来物参与下与相界、结构缺陷等无关的成核过程。 △ G=4/3π r3△ Gv + 4π r2S 过冷态时,由热运动引起组成和结构上的起状,一部分变成晶相,新相生成时,使 I项减小,但新界面的形成使 Ⅱ 项增大。 当新相的尺寸太小时,△ G呈 ↑ ,当新相的尺寸 r 达到一定时,△ G则 ↓ ,则新相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