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采访技艺论内容摘要:

较多的了解。 当他沿着那著名的陈仓栈道、“青峰连天不盈尺”的秦岭关、古风州诸葛亮筹策伐魏的“思计台”、三国时赵子龙把守的阳平关、汉相萧何追韩信的马道河等地采访时,尽管当时连日暴雨山洪,采访十分困难,但由于他有充分的资料准备,又身临其境目击了筑路工人们的劳动场面,很短时间内便连续写出了 《 从宝鸡到成都 》 等 7篇通讯。 有的通讯谈古论今,描述风光,介绍掌故,读来充满了知识和情趣,绕有兴味。  纪希晨,原名松晓。 河南伊川人。 1937年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赴延安,先后簇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 曾任晋绥边区 《 抗战日报 》 、《 晋绥日报 》 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 《 人民日报 》 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 《 人已日报 》 记者部副主任。 1983年参加创办 《 中国老年 》 杂志,任总编辑。 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 著有《 战斗的青春 》 、 《 时代的足迹 》 等。  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和史书。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 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 她说,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 范长江 ( 1909~ 19701023)原名范希天,属鸡,四川省内江县(现四川省内江市的东兴区)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 《 晨报 》 , 《 世界日报 》 ,天津 《 益世报 》 等报撰稿。 1935年以天津 《 大公报 》 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收入 《 中国的西北角 》 一书。 1937年 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 《 华商报 》 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 《 新华日报 》 (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 《 解放日报 》 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 《 人民日报 》 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9701023日跳井自杀。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后悔一辈子”的尤金 莱昂斯  尤金 莱昂斯是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 他曾经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 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 两分钟以后,可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 而他当场却提不出更多有准备的问题。 莱昂斯事后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使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富有意义的问题来。 ”  另一次,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问题,几分钟就谈完了。 而此时巴列维兴致正浓,等待继续提问,莱昂斯也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  事后,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庄严的誓愿,今后哪怕约定我只有几分钟的采访,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的问题,便决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前。 田流的四个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 情况、资料的准备 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田流( 1918— )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张炳蔚,笔名田流、苏蔚、亦农、仲离、耕力、力耕、钟力成等,河北定县人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写了不少通讯报道。 1945年 8月调任 《 晋察冀日报 》 记者。 先后任《 人民日报 》 社记者部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 《 时代的报告 》 杂志主编等职。 著作有: 《 星火集体农庄的成长 》 、 《 县委书记 》 、 《 田流散文特写集 》 、 《 怎样写通讯报道 》 、 《 我这样做记者 》 等。 约翰 根宝的“根本宝贝”  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资料。 吴晗说:“没有资料就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不少外国通讯社也非常重视资料。 有的记者提出“一名好记者也是一名称职的资料员”。 在日本,新闻记者常常要当一二年的资料员,在较多地熟悉情况、丰富知识后,再去做采访工作。  美国写内幕新闻的名记者约翰 根宝一生竟然积累了六万张卡片的资料,堪称资料富翁。 离开报社以后,他利用这些资料,一连写了 《 亚洲内幕 》 、《 非洲内幕 》 等七本书,本本引起轰动。 这些资料卡片可真是他的“根本宝贝”了。 事先的研究,打开了“哑巴”的嘴 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 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 许多记者都认为,让这位骑师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 见到骑师,利布林劈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瞪皮带多放几个眼。 ”骑师一听这个问题很内行,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他的驭马术。 最后还对利布林说,“我看得出来,你同骑师们一定混得很熟。 ” 曼彻斯特提出了肯尼迪前所未闻的问题  曼彻斯特准备对肯尼迪总统进行首次采访时,查阅了总统召见的特别助理和内阁顾问的名单,发现他们当中 80%的人与总统年龄相仿。 因此他在采访中问肯尼迪是否是个“同代人主义者”。 资料是记者永不离手的得力拐棍儿  一次采访从哪里开始。 从准备开始;准备一般是从搜集有关资料开始。  贯穿采访全过程的是什么工作。 是资料工作。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研究资料、保存资料,就是这样贯穿下来。  如果把采访比作登山的话,那么资料就是记者永不离手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