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摘要:

依据外部形态特征  外部形态特征 : 可数、可量、定性  内部形态特征 (高级阶元) 细胞学特征 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而出现  70年代与系统学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 细胞分类学  常用的细胞学特征有 2方面  核型 ( karyotype)  染色体的表型特征 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类型  染色体大小和形态.  带型 ( banding pattern)  染色体臂上的结构特征  常用的有 C带、 G带、 Q带和银染等 生化特征  生物体内的生化物质包括 代谢物质 和 带信息物质  初级代谢物 :从环境吸入或中间代谢产物,如无机物、氨基酸、单糖等。 不稳定,少用  次级代谢物 :由体内酶系催化合成,较稳定,应用较广( 植物化学分类学 )  带信息物质 : DNA、 RNA和蛋白质  分别称初级、次级和三级信息分子  目前最时新的分类特征  新学科-分子系统学 ( molecular systematics)  获取生化特征的方法已有几十种,主要有 2大类:  一是 直接测序 :即直接测定分子的序列,产生性状数据。  信息量最大、最精确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 二是 间接测序 :测定信息分子的多态性,再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由统计方法推断遗传差异(序列差异),获得的也是性状数据. 形态计量学特征  通过多元分析,将生物学中的 同源 与几何学中的 形态计量 结合在一起,形成形态计量特征,可定量地研究类群之间的形态变化规律。  框架分析 第一主成分3210123第二主成分4321012四、动物命名法规 ― 开展 α 分类学应遵循的原则  现代分类学的历史从林奈( 1758)创立双名法时算起  国际动物学会先后于1905年、1961年、1985年、 1999年出版过 4个版本的学命名法规  法规只管到科级  科级以上名称可按生物学家的习惯处理 国际动物命名规约史略 1758年 “ Systema Naturae”第 10版出版 , 该年的 1月 1日被定为 双名法的起用日期 • 1901年 第 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全世界正式采用的国际动物命名规约 ( 旧规约 ) • 1958年 第 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国际动物命名新版本规约 • 1961年 全面修订的新版本国际动物命名规约出版 • 1985年 出版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 3版 • 1999年 出版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 4版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第四版 1999》 主要内容 • 共 18章、 90条、共 306页 • 由 英文和法文 双语对照编写 • 2020年 1月 1日起生效  这里仅介绍常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