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摘要:
依据外部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特征 : 可数、可量、定性 内部形态特征 (高级阶元) 细胞学特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而出现 70年代与系统学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 细胞分类学 常用的细胞学特征有 2方面 核型 ( karyotype) 染色体的表型特征 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类型 染色体大小和形态. 带型 ( banding pattern) 染色体臂上的结构特征 常用的有 C带、 G带、 Q带和银染等 生化特征 生物体内的生化物质包括 代谢物质 和 带信息物质 初级代谢物 :从环境吸入或中间代谢产物,如无机物、氨基酸、单糖等。 不稳定,少用 次级代谢物 :由体内酶系催化合成,较稳定,应用较广( 植物化学分类学 ) 带信息物质 : DNA、 RNA和蛋白质 分别称初级、次级和三级信息分子 目前最时新的分类特征 新学科-分子系统学 ( molecular systematics) 获取生化特征的方法已有几十种,主要有 2大类: 一是 直接测序 :即直接测定分子的序列,产生性状数据。 信息量最大、最精确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二是 间接测序 :测定信息分子的多态性,再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由统计方法推断遗传差异(序列差异),获得的也是性状数据. 形态计量学特征 通过多元分析,将生物学中的 同源 与几何学中的 形态计量 结合在一起,形成形态计量特征,可定量地研究类群之间的形态变化规律。 框架分析 第一主成分3210123第二主成分4321012四、动物命名法规 ― 开展 α 分类学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分类学的历史从林奈( 1758)创立双名法时算起 国际动物学会先后于1905年、1961年、1985年、 1999年出版过 4个版本的学命名法规 法规只管到科级 科级以上名称可按生物学家的习惯处理 国际动物命名规约史略 1758年 “ Systema Naturae”第 10版出版 , 该年的 1月 1日被定为 双名法的起用日期 • 1901年 第 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全世界正式采用的国际动物命名规约 ( 旧规约 ) • 1958年 第 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国际动物命名新版本规约 • 1961年 全面修订的新版本国际动物命名规约出版 • 1985年 出版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 3版 • 1999年 出版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 4版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第四版 1999》 主要内容 • 共 18章、 90条、共 306页 • 由 英文和法文 双语对照编写 • 2020年 1月 1日起生效 这里仅介绍常用。第11章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关推荐
4 拥有主权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 其是一国权利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 国家为保障 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而采取的任何措施,甚至不惜诉诸战 争,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所谓的领土主权。 1 领土规模 2 领土形状 3 领土位置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1 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 的交通中心
非 ” 逻辑电路 条件 A Y 结果 输出状态和输入状态呈相反的逻辑关系 ,叫做“非”逻辑关系 ,具有“非”逻辑关系的电路叫“非”门 . ( 2)真值表 A Y 输入 输出 A Y 0 1 1 0 ( 3)符号 ( 4)实例:反向选择 A Y 1 复合门电路 “与非”门 课堂训练 下图是一个“或非”门电路,试写出它的真值表 输入A 输入B 输出Y 0 0 1 0 1 0 1 0 0 1 1 0
所设操作都与数据要做的处理有关。 对象是主动的 传统的数据被动地等待对它进行处理;对象本身是进行处理的主体。 实现了数据封装 对象的私有数据完全被封装在内部,对外不可见。 要使用私有数据,只需知道数据的取值范围和可以对该数据施加的操作,无须知道数据的具体结构以及实现操作的算法。 本质上具有并行性 不同对象各自独立地处理自身的数据,彼此通过发消息传递信息完成通信。 20 类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兽面瓦当” 契丹文字 契丹矛 契丹大藏经 辽应县木塔 西夏文 《 大藏经 》 西夏光定元宝铜钱 西夏铜牛 西夏贡米 西夏文字 三、碰撞中的融合 辽、西夏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迁移大量汉族人口北上; ; ; ,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汉文铸钱币 结果:促进 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一、澶渊之盟 辽宋关系 二、宋夏和战 三、碰撞中融合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