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术内容摘要:

,再向外倾斜 10176。 左右,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后缘,常能成功。  一般选用中路穿刺。 因为此点可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误伤动脉的机会较少。 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率高。 操作方法 图 6:右颈内静脉穿刺中路途径 后路  体位:  同前路,穿刺时头部尽量转向对侧。  穿刺点与进针:  在胸锁乳突肌的后外缘中,下 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 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外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 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锁骨上窝方向。 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操作方法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基本操作  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 颈内静脉穿刺很少刺破胸膜,但局部易形成血肿,易看到,适当压迫即可。 置管后颈部活动应限制。  置管深度:  左侧 10cm, 右侧 13~15cm。 3)股静脉 在腹股沟韧带的紧下方,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即是股静脉,其内侧为 股静脉。 解剖位置 操作方法  体位:  取平卧位。  穿刺点与进针:  以左手示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 股动脉内侧约2~3mm处 进针, 针尖指向头侧 ,针干与皮肤呈 30176。 角。  一般较容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同。  缺点:  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 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 ; 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的行程长,留置时间久时, 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  而且处于会阴部, 易被污染 ;  且 易发生局部水肿 ;  一般很少采用,除非是某些特殊病种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氏综合症时采用。 术后应尽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 置管深度:  约 40cm, 如仅用与输液,置管深度以进入股静脉为宜。 (六)置管物品准备 1. 弯盘(内有碘酒及酒精棉球) 2. 镊子 3. 无菌纱布 4. 无菌手套 5. %NS和利多卡因各一支 6. 5ml一次性或玻璃针筒 7. 铺巾 8. cvp穿刺包(探针、导丝、 cvp管、扩皮器) 9. 薄膜敷贴等 实物 图 7:常用 CVP穿刺包( A: 单腔管; B: 双腔管) A B 置管注意事项  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 应掌握多种进针穿刺技术,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 对于低血容量的病人,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到回血,这时可缓慢退针,并边退边回抽,往往在退针过程中抽得回血。  穿刺过程中,若需改变穿刺方向,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以免增加血管的损伤。 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气栓、血肿等并发症,故操作者应熟悉该静脉周围解剖关系。 一般来说,右侧穿刺较左侧易成功。 置管注意事项  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可能形成负压,穿刺过程中,更换输液器及导管和接头脱开时,尤其是头高半卧位的病人,容易发生空气栓塞。 病人应取头低位穿刺,插管时嘱病人不要大幅度呼吸,可避免空气栓塞的可能。  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稍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无明显阻力,否则会引起套管口的裂开而造成穿刺失败。  导管质地不可太硬,插入深度以导管顶端插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即可,不宜过深,以免发生大血管及心脏损伤。  穿刺成功后应立即缓慢推注生理盐水,以免血液在导管内凝固,阻塞管腔。  硅管固定要牢固,以防脱出。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  滴速的观察  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可达 80滴 /min以上,如果发现重力滴速很慢应仔细检查导管固定是否恰当,有无打折或移动。 如经导管不能顺利抽得回血,可能系导管自静脉内脱出,或导管有血凝块,此时应考虑在对侧重新置管。 如应用输液泵输液,则每天至少 1次将输液管道脱离输液泵,检查重力滴速是否正常,以便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