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物理新课程实施思路内容摘要:

说明:对运动的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 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 , 但 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 , 则在此过程中 ( ) A. 速度逐渐减小 ,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 , 速度达最小值 B. 速度逐渐增大 ,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 , 速度达最大值 C. 位移逐渐增大 ,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 , 位移不再增加 D. 位移逐渐减小 ,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 , 位移达最小值 说明:不要求讨论加速度变化问题 如图是一主动轮 A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 B的示意图,主动轮的转动方向如图所示,试分析 A轮上 M点和 B轮上 N点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 fM______,fN______。  发展要求: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问题中的摩擦力;  不要求判断 不在一直线上做相对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问题 —— 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更难。 M N A B  两名学生分别做 “ 探究加速度与力 、 质量关系 ” 的实验时 ,各自得到的 aF图象如图 426所示。 甲图中 a- F图象与横轴相交 , 可知当拉力 F为某一值时小车加速度 a=0, 即加了拉力但小车仍没有运动 , 这说明小车与水平长木板间有 力。 乙图中 aF图象与纵轴相交 , 可知当拉力 F= 0时小车加速度 , 即没有拉力但小车已开始加速运动 , 这说明长木板的放置情况出了问题:。  不要求运动 a- F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F a O 甲 F a O 乙 (市(县)的评价 —— 坚持导向 模块评价试卷的 定位 评价指标 (1)学科 理念 ① 非常符合 ② 基本符合 ③ 不符合 (2)试卷 内容 ① 与学科指导意见完全一致 ② 与学科指导意见基本一致 ③ 部分超过学科指导意见要求 ④ 与学科指导意见不一致 (3)考试要求 ① 符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 “ 基本要求 ” ② 符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 “ 发展要求 ” (4)考试难度 ① 相当于高考水平 ② 相当于会考水平 ③ 相当于期中期末考试水平 ④ 相当于单元测验水平 (5)命题技术 ① 试卷内容分布合理 ② 考试知识覆盖面广 ③ 强调学科能力要求 ④ 文字符号表述规范 存在的主要问题 : 部分题目接近高考要求 , 完全符合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的占 39%。 题目相对陈旧 ,不太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 (比较普遍 )。 考试内容与规定的教学进度不符合。 符号表示与新教科书不符合 ,。 命题工作不够严肃认真 ,试卷标题是数学卷 ,而内容是物理。 个别题目科学性不够强 ,要求学生将从 1000m高空落下的水滴看成自由落体 . 解决办法 : 对于生源好的学校 ,正卷部分严格按照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命题 ,发展要求内容用附加题处理 .(不计入总分 ) 题目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问题情景 (联系实际 ),过程与方法 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的是 ( ) A. 研究和观察 日食 时可把太阳当作质点 B. 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C. 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D. 研究汽车的直线运动 , 由于车轮的转动 , 所以不能把汽车看作质点 一同学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 , 先观测 3min,发现火车前进了 540m, 隔了 3min后 , 又观测 1min,发现火车前进了 360m, 若在这 7min内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则火车的加速度为 ( ) A. . C. .  不要求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分析解决问题  如图所示 , 质量为 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 , 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 m的小球 , 小球上下振动时 , 框架始终没有跳起。 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 , 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  A. B.  C. 0 D. 连接体问题只限于各物体加速度相同的情形。 ggm mM gmmM如图所示 , 小车在水平面上加速向右运动 , 一个质量为 m的小球 , 用一条水平线和一条斜线把该小球系于车内 , 不计线的质量。 求下列两种情况下 ,两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 斜线与竖直方向成 300角 )。 ( 1) 车以加速度 = 运动; ( 2) 车以加速度 = 运动 综合性太大 1a 3g2a32g如图所示 , 两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 中间用轻弹簧相连。 从左边水平拉动 M, 使它们产生一个共同的加速度 a, 这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L1;从右边水平拉动 m, 使它们也产生一个共同的加速度 a ,这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L2。 已知两物体的质量为Mm, 则关于 L1和 L2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D. 无法确定 综合性太大 ( 两物体 , 两次运动 ) M m 21 LL 21 LL 21 LL  如图 , 斜面体放在水平面上 , 物体放在斜面上 ,系统保持静止。 现在对物体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推力 F, 系统仍然静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一定 增大 B.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一定 增大 C. 水平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D. 水平面对斜面的支持力一定增大 思维难度较大 ( 可能情况讨论 ) F 如图所示 , 在一个水平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车厢里 , 用一个光滑的定滑轮通过绳子悬挂两个物体 ,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m m2。 已知 m1< m2, m2静止在车厢的地板上 , 系 m1的绳子向左偏离竖直方向角 , 这时 , 车厢地板作用在 m2上的摩擦力大小为 , 车厢地板 对 m2 的支持力为。 综合性太大 θ a m2 m1 B C 图所示为一辆运送圆形容器的专用卡车 , 支架 ABCD的斜面 AB的倾角为 =37176。 CD水平 , AD竖直。 现置于支架上的圆形容器的质量为 m=1000kg, 静止状态下 , 容器顶部与 CD有一很小的间隙 , 间隙远小于圆形容器的半径 ( 假设圆形容器摩擦与形变均不计 , 路面均平直 , g取 10m/s2) 求: ⑴ 车辆匀速行驶时 , AB面对圆形容器的支持力大小。 ⑵ 该市规定卡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 40km/h。 这辆卡车的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时 , 紧急刹车 , 卡车经过 t= ,交警量得这一过程车轮在路面上擦过的痕迹长 s=, 据此能否判断这辆车是否违章。 ( 假设刹车过程为匀减速运动 ) ⑶ 在此刹车过程中 , AB面对圆形容器的支持力大小。 如图所示 ,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长木板 B, 质量 M= 4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现在有一质量 m= 2kg的小物块 A以 v0= 9m/s的初速度滑上长木板 B, A与 B间的动摩擦因数 =。 若长木板足够长 ,g=10m/s2, 求 (1)A在 B上滑动的距离; (2) B在地面上滑动的距离。 不要求解决加速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的动力学问题。 A B 难点问题之二 :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