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内容摘要:

为重点中学制定的,全国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相差极为悬殊,统一执行这个计划势必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90年的调整意见针对这种状况,对计划做了较大调整。 如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类课程改变为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 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中存在的文、理偏科,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 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制定的: 自 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试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96年使用新大纲、新教材的初中生毕业必须有一个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 1996年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点: 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课程计划,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建立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多年来学科课程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空间。 按照优化必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作了较大更新,其中,地理、英语、语文等学科变化较突出。 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总之,计划较之过去增加了灵活性和弹性。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基教司在两省一市两年多试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 1996年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较大修改,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 2020年的试验修订稿与 96年计划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 培养目标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对德、智、体、美、劳目标提得恰当而又有时代性。  课程设置相对合理 •信息技术从选修课正式列为必修课; •将原活动课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安排; •设置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项目。  课程安排上给地方和学校留有更大空间。 整体看来 , 我国历次教学计划的共同特点有:  高中办学的目标一直提双重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 1981)。 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既要重视抓智育,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 1981)。  教育教学中十分注意基础,如1981年的计划提出扎实打好基础,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  全国统一计划、统一课表、统一教材。 成绩与贡献  满足了当时国家早出人才 , 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 , 对迅速恢复正常教育秩序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 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 满足了当时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问题与不足  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成就。 课程实施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 应试倾向严重。 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 管理方式过度集中,过分统一,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多样化 发展。 控制的课程文化 2020/11/23 33 ( 三)我国原高中课程状况调查 2020到 2020年间,教育部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 10个省(市、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和社会人士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学生样本 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 2020/11/23 34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2020/11/23 35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2020/11/23 36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