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新策略内容摘要:

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 引湖水灌溉 ② 海水淡化 ③ 改进灌溉技术 ④ 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1.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死海附近地区再一次出现在了高考的试卷上 ,也再一次验证高考试题不在乎覆盖面,区域地理不是轮流坐庄,想考哪就考哪,没有概率,一切以能力立意。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再结合降水量,确定该区域应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 第 9题的关键词是“夏季”,不管甲地是地中海气候还是热带沙漠气候,他夏季的降水量都会很少。 第 10题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所以建水库调节径流不如海水淡化有效,何况西亚的海水淡化是卓有成效的,还有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十分先进和普遍。 第 11题的 D选项水到渠成,是很明显的答案。 答案: A B 1 D 第四组题 911题难度较大,考查空间定位、气候类型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分析、水资源的利用,学生很难全部做对。 9——11 选材教科书的案例,但是设计的很好,没有教科书和大纲的影子,只有课标规定的能力。 ( 七年级下 P5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本地理 2P14,湘教版必修 Ⅱ P60阅读 《 农业生产活动 》 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 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湘教版必修 Ⅱ P61活动: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③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36. (26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 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 (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 )的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12分 )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6分 )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8分 ) 解析 ( 1) :考查等值线判读和地形分布特点 答案:( 1) 等雪线在中部地区向北 (东北 )凸出 .表明沿 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东西两侧地区 .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 0176。 摄氏的时间较长。 中部气温持续低于 0176。 摄氏的时间较短 .因此 ,中部地势较低 (为平原 ),东西地势较高 (为山地 )(东西高 ,中间低 ). 解析( 2) :考查等值线判读并解释原因 答案 :( 2)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解析( 3) :综合考查水土流速 (冰雪侵蚀 ,地形 ,人为破坏植被 ,融雪径流量 )原因 答案 :( 3)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36题,是等值线附加在区域上,问题是等值线,解决问题要回归区域,如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区域人类活动。 第 36题在区域考查上特色更明显一些,区域功能最强。 题目以“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图”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对等值线的判读分析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题目第一问,通过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 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一些学生不会通过等值线的分布特点来分析地形的分布特点,只是通过区域判断 (我国东北地区 )直接得出结论。 因此失分严重。 首先 三个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东北三省的雪期地形,侵蚀,等等。 第一问,不难, 但是不单单是能力 ,而是我们一直说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探究。 第二问:很正常,学生很容易得分,第三问有些太细了,孩子想不到,关键是用 “冰雪消融径流量 ”。 其次, 图的选择具有陌生感 (人教版必修 Ⅲ 第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就用东北)。 可是,两种类型的等值线,实际上考察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迁移到地形对雪期的影响(折射着温度)。 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考察知识,更考察一种思维策略。 没有聪明的老师,就没有聪明的学生。 我想说的是,命题者用美妙的地理思维,浓缩的设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 傻瓜是学不好地理的。 37. (2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 20~ 30℃ ,生长周期约 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 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图 6示意我国 2020年与 2020年桑蚕茧产量 (产量大于 0. 1吨 )的省区分布。 (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 8分) (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 6分) (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 否赞成 ?简述理由。 ( 6分) 解析 ( 1) : 多 维全面性的考察,从那些角度。 主语:发展的特点 修饰语:我国桑蚕业。 第一产业农业中的蚕桑养殖业的地理分布及条件分析,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社会热点。 由整体到局部是地理思维的 基本特点,那么我们老师要教学生地理科学处处都是时间和空间变化分布。 这道难度不大。 但是命题者的意图不仅仅是“送分送到家”而是一种 灵活运用知识 的代表题。 它需要一个考生在思维上没有漏洞。 也就是说,在知识的基础上,考察了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 )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 2020年以东部最多, 2020年以西部最多)。 解析( 2): 答好这题必须有两个素养: 题干 区位(农业) 这个题不难,但是满分不易。 ( 2)答案要点: 热量资源丰富 (纬度较低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距离珠三角较近 ,便于引进生产技术 (经验 )和销售产品。 解析( 3): 本题属于这个是利用地理知识探讨问题的实际典范,答案是开放性的,是赞成是反对,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对的。 重视活动课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做好下列 3个活动课就对回答本题有很好的帮助。 湘教版必修 Ⅱ : 第 P60 页活动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要自然因素: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第 P61 页活动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②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的工人 ③以色列干旱地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