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人格与职业道德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单姗珊内容摘要:

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 “关爱学生 ” ——师德的灵魂  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 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 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 第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 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 标准是: 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 人者,德为先。 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是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 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 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 但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在违背这一规律,争取全科优秀,以为什么都懂才算是素质高,丝毫不理会学生们的感受,结果学生们更是厌学,完全违背了教师和家长们的初衷。 而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学者,还需要专家;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  也许有的人会担心,不多学一点,以后在工作中碰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难题时怎么办。 这好办,先使专长得到发挥后,即便以后的工作中会遇上其他方面的难题,补起课来也会效率很高,因为这时候的学习是急迫的,有目的的,出于需要,故而兴趣也大。 孔子早就说过,要 “ 因材施教 ” ,他的门生们也确实都各有所长。 我们的后代人怎么就糊涂了呢。 ● “教书育人 ” ——教师的天职 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要做到 “ 三心俱到 ” ,即 “ 爱心、耐心、细心 ”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 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 ★。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 “ 一眼泉的水 ” 来供给学生 “ 一碗水 ”。 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 要给我们的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 “ 教育的奥秘 ” ,他的座右铭是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欣赏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这也是成功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 “ 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