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内容摘要:
两种关系。 竞争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互相排斥 合作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互相依赖 个体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单行独进 49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 主动关心帮助人家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 见贤思齐,主动向人家学习 对待学习成绩与自己相仿的: 互相鼓励、支持 谁考不及格、谁学习有困难有没有人关心。 50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级的学习功能得到了充分强化,在不断的考试和排名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他们相互戒备,相互提防,都想争取更好的名次。 在学习功能被极力抬升的同时,班级的其它功能,如社会化功能、品德濡化功能等,却前所未有地被弱化了,学生在班级中难以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些学生品德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却被成绩的光环所掩盖。 这些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隔膜和对立,进一步恶化学生之间的关系。 (引自:杨孝如 “ 消极班级舆论简论 ” , 《 当代教育科学 》 2020年第 11期) 51 2. 情感关系(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许多研究表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儿童。 在班级中是否被同学接纳,以及在班级中是否有亲密的朋友,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为同学间形成的友伴关系可以起到其他关系所起不到的作用。 52 班级应该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为此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儿童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谁没来上学、谁不舒服、谁生病、谁难过、谁孤独 有没有人过问。 53 (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 学生在班级中的另一类重要关系是工作关系。 工作关系主要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多少带有一些教师安排的因素在内。 工作关系重建的要点 : 班级的事情是不是大家都乐意去做。 班级的荣誉是不是大家都积极争取。 54 建立公正、透明的班务处理系统 班级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级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暗箱操作和不公现象,会影响到学生对班级和班主任的情感、态度,影响到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热情,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对班主任的对立情绪,造成班级的四分五裂,人心涣散。 (引自:杨孝如 “ 消极班级舆论简论 ” , 《 当代教育科学 》 2020年第 11期) 55 形成责任共享、任务分担的工作系统: 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进校伊始,就把孩子分成各种不同的群体。 首先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 班委和非班委。 班委是为班级服务的人,而非班委是被服务者。 这样划分是出于管理的需要,然而却成为对孩子发展的限制,促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同心理的形成。 (毛景焕:“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 创造个性、特长、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舞台和锻炼机会: 56 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的、肯定的、合作的,个人的心情就会是愉快的、轻松的,那么它对教学就具有积极的强化功能,使教学不断增值。 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否定的、排斥的,个人就感觉到敌意、紧张、孤独,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 57 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58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别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 ( —— 改编自:(美)黛安 E 帕普利,萨利 W 奥尔兹 .儿童世界 .曹秋萍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59 三、教学文化(教学范型) —— 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 教学文化不是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是指影响、决定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隐性观念、思维方式。 这里的隐性观念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观念,主要指价值层面的观念,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个性、尊严 …… 60 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 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 统一 ” 、 “ 求同 ” 和 “ 中庸 ” 的思维方式,就会失去潜在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1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 “ 文化适应 ” ,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 “ 教学文化 ”。 62 教学范式的转变 1.独白式教学文化 → 对话式教学文化 人与文本对话 人与人对话 人与自己对话 师生问答未必是对话 2.记忆式教学文化 → 思维式教学文化 复制、记忆 → 生产、建构 3.接受式教学文化 → 感受式教学文化 知道、了解、掌握 → 感悟、体验、体悟(身体力行) 63 对教学旧范式的批判,反驳和证伪,并不是对它全盘否定,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对教学规律和特征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以新范式整合涵盖旧范式的合理成分,所以说,新范式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升华与发展,从而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 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批判者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64 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65 四、纪律(规则)文化 纪律 ( 规则 ) 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 ,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 , 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 , 但 “ 静能制动 ” , 没有制度的鼓励 , 课堂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66 现象反思: 传统课堂是一种。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生物体内的“指南针”
特的微生物 —— 趋磁细菌( Magotactic bacterium)。 11 趋磁细菌 1975年 ,Blakemore用显微镜研究盐泽的泥浆沉淀物时 ,观察到有些微生物持续不变地向一个方向游动 ,它们聚集在一滴污水的某一边缘 .这是一种趋光性反应吗 ?不是 ,因为不管落在显微镜片上的光怎样分布 ,细菌总是游向同一个边缘 ,甚至当显微镜被木盒盖住、转向或移放到其它房间时,细菌仍然游向同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