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教程内容摘要:

 另外,作为商品的艺术品由于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它不仅不能艺术品应有的读独特风格和个性,而且还由于其整齐划一的批量性生产及由此带来的强制性消费,控制着和规范着消费者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使人们失去真正的精神自由  再则,大众文化还以其虚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本质误导消费者,使人们沉湎于“ 单面性 ” 的麻木的感官享受之中,由此与人们的真实的文化需要相对立(即出自人的本性的自主的需要)  作为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精神的延续,上世纪 7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 “ 文化帝国主义 ” 和 “ 媒介帝国主义 ” 的概念,以此来描述西方跨国公司在输出多种文化和媒介产品时发挥的作用 —— 文化侵略,是军事侵略、经济侵略之后的新战略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文化和电视产品时也输出跨国资本主义的消费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种种,跨国公司之媒介不仅“ 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分配资源之世界体系所必不可少的单位 ” ,而且这些媒介创造并强化了观众的态度,使他们坚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合理性 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 这一研究立场是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 霍尔等继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而来,认为文化霸权不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双方 “ 调停 ” 的结果  雷蒙德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社会的 “ 整个生活方式 ” 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对比梁漱溟的观点),他认为 “ 一个文化的范围,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称,而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 ” ,因此将文化划为阶级的和阶层的只有极其相对的意义  文化是社会成员的共同遗产,也是他们的的共同网络,对于个体来说,他只能在既成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汲取已有的、现成的文化资源来进行文化活动,他的创造力受其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制约与影响。 由此社会文化不是某一个社会阶级独自创造的或单方面给定的,而是在社会文化实践和交往中逐渐生成的,所以应该从具体的协调、互动和使用过程中,从文化的消费实践出发来给大众文化定位。 这里也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资本主义市场之手操纵大众文化,操纵大众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大众在消费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大众不是一个统一体,而只是一个集合体,它没有统一意志,这就使消费实践成为一个极其生动的过程,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 如费斯克就认为,作为被主宰被规训的一方,大众可以以他们的规避策略和游击战术同意识形态的主宰者相周旋,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如澳洲的土著对好莱坞西部片所作的相反的读解  c, 媒介阐释学的态度  与前述两种立场不同,媒介阐释学是从各种媒介形态的功能和演变来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意义读解的  麦克卢汉认为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他的理论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决定论替换成媒介决定论,亦即就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言媒介方式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 鲍德里亚认为 “ 当代媒介是将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 ” “ 这是一种置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