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内容摘要:
、马克垚的 《 世界文明史 》 、斯塔夫里阿诺夫的 《 全球通史 》 、亨廷顿的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等书,对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冲撞、交融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也有了基本认识。 • 调整设计: 紧紧抓住“文明”、“冲撞”、“交融”三个关键词来统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紧紧围绕“文明”这个核心词语展开教学,向学生传递的核心意义:认识人类文明演变、整合的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基本意义和发展趋势。 • 授课教师的设计: • 在第二次试讲中,为了切入“文明”这一主题,邓老师在前面增加了两点内容: • 首先,通过介绍“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 • 第二,通过简单回顾上一单元的知识,介绍早期文明的种类、分布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明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为下面更为深入的介绍奠定基础。 第二次研讨:怎样体现文明史明晰的线索 • 听课老师评议: 整节课有了“灵魂”。 但整节课的思路仍然欠缺清晰。 • 研究小组剖析: 研究小组分了邓老师授课的 PPT课件,发现教师呈现的教学材料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且材料难度的呈现没有循序渐进。 • 改进办法: 邓老师对材料进行精简,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解读、构建时间;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将必要材料从易到难使用,并通过“文明”主题提纲挈领地把教学素材串联起来。 • 授课教师的设计: 邓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形成如下教学思路: • 一、首先介绍什么是文明,即史学家对于文明的定义; • 二、然后介绍早期的文明的特点; • 三、从纵的层面(即时序的层面)介绍文明进步的历程 • 四、从横的层面(即空间的层面)介绍文明的发展的方式(暴力方式和和平方式) • 五、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文明与文明交往”。 • 听课老师评议: 整节课主题鲜明,结构严整,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从课堂的效果看来,这节课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反应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比较少。 第三次研讨:怎样让文明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 研究小组剖析: 邓老师所举有关人类文明的冲撞和交融的例子不够生动、活泼,没有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所问题的设置比较空洞、直白、单一,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思考起来没有“味道”,所以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 改进办法: 建议邓老师教学素材的选择突破教材束缚,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对反映人类交往方式的史实进行补充、梳理、整合。 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特点,让学生在鉴古知今过程中感悟真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史实梳理: • 从世界的范围看来,在长达 4000多年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发起的大冲突、大入侵一共有三次。 从公元前6世纪,真正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冲撞开始: • 第一次,东方入侵西方,希波战争; • 第二次:西方入侵东方,马其顿王国的崛起与亚历山大东征; • 第三次:元朝蒙古人西征。 • 和平交往的素材补充: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马可 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西传、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 • 问题设置调整: •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文明的隔阂和误解依然存在,文明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依然存在,由文明间的冲突引起的斗争或战争延绵不断,如“ 911事件”、巴以冲突等。 和平和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理想,请问人类各文明如何相处才能消除纷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共融。 • 听课老师评议: 邓老师的第四次试讲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赢得了科组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但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授课过程出现不连贯现象,节与节之间的衔接欠自然、流畅。 • 研究小组剖析 :研究小组认为邓老师对多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不熟悉,没有把教学内容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 • 改进办法:邓老师 反复熟悉课文和教学设计;充分搞好教学预设,并注意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学生暴露出的疑点、难点,有效引导和应对。 第四次研讨:如何让文明史观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 课例研究的流程 • 教学设计 ——课堂观察 ——反馈会议 四、如何做课例研究。 • 他们如何寻觅问题情境的独特性、如何发现问题的。 郑老师:(邓老师)你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传递什么东西。 你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领悟到什么呢。 邓老师:(把本课的知识要点读了一遍) 郑老师:这是这节课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知识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必须达到的“底线”。 我问的是通过这节课你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核心理念”。 也就是本节课的“灵魂”,是立足于课标基础上“形而上”的“高端”。 只有首先找到本课的“灵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才有明确的方向,整节课才会“活”起来,才会有“生命”。 • 从追问“核心知识”到追问“核心理念” • 他们是如何重新框定问题、如何梳理问题的。 • “ 整节课的思路仍然欠缺清晰” 现象的分析 • 研究小组围绕“教学素材”对问题进行了梳理: • 材料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 • 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缺乏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 • 材料的呈现没有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 “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反应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比较少 ” 现象的分析: • 王老师:千百年以来,人类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应该是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波澜壮阔的,但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列举和讲述了课本中所提到的几个简单的事例,挂一而漏十,而且完全没有列举出能揭示出人类文明冲撞与交融的基本规律的教学素材。 • 邓老师(满脸委屈):我所选择的教学素材都是课标所要求的,是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我能脱离课标和课文选择其他教学素材吗。 • “教教材” ——“用教材教” • 他们如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的。 • 经过了四次研讨,进行反复“研磨”、“咀嚼”。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评鉴 —行动 —再评鉴”,观察、反思、收集资料、遵循相关原则作出判断,设计行动策略,并将计划付诸行动的螺旋式的反思过程中,这是一个在行动中反思的过程。 • • 如何做课例研究 • 发现问题 • 梳理问题。如何有效开展课例研究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如何用visio绘制流程图
体、字号、底色及格式要保持一致 X X 流 程X X 部 门 X X 部 门 X X 部 门 责 任 人X X 部 门版 次 : V 1 . 0 生 效 日 期 :制 订 人 : 审 核 人 : 签 署 :X X 部 门 备 注流程说明1 、 流 程 目 的 :2 、 适 用 范 围 :3 、 关 键 控 制 点 :4 、 相 关 制 度 :标题栏采用黑体、 12pt字体、加粗、左对齐、白底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 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是什么。 结果又如何。 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
如何推行权责清单制度
门的行政强制职权,也不作为其他职权填写 • --责令(限期)改正(整改)不属行政处罚,也不属行政强制,不单列,而是在处罚种类、行政强制中完整列出责令和处罚、强制的内容 • ,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主要包括税收、资源费、建设资金、排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征收纳入,考试培训等有偿服务性收费不列入 • ,包括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生活补助费、安置费、救济费、优待、社会福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