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内容摘要: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 问对 ” 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内容 “启发 ” 一词源于 《 论语 述而 》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 复,再告也。 【 注 】 愤、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启:开导、点拨、提示。 发 : 《 说文 》 是发矢,射发之义 ,引伸为传授知识。 子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意思是说 : 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想不通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开导 、 点拨 、 提示,助其自思; 当学生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讲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传授知识,免其思维之苦,使其学有所得。 如果一个方的东西,已经对学生讲明了一个角的样子,他还不能据以推知其余三个角的样子,那就不必再讲了。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首创者,以上 《 论语 述而 》 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智慧(“教之智”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学生若非“真心内动”,那么, 无论教师如何喋喋不休,唠叨不已,都是白费口舌的。 所以,王夫之说, 教必内动, “ 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 1)孔子启 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 “ 学思结合 ” ,避免不动脑筋的生吞活剥。 孔子说: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论语 为政 》 )即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正是为了避免产生“罔” (迷惘 )与“殆” (危殆困境)的结果。 所以孔子要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充分思考 ; 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了,必然生疑,疑则发问,问则求解,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 2)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是 孔子启发 式 教学的基本方式。 此即说,孔子教学,只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他才给以有分寸的点拨、引导、提示 ; 只有在学生因思无所得而恢心丧气时,他才会直接传授知识。 换句话说,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指望轻易得到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必须先动脑筋,自求自得(最好能够自思而通)。 因此,在孔子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必须做到 “ 学 ” 与“ 思 ” 相结合, “ 举一反三 ” 是启发的结果。 ( 3)孔子 的 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因为,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的“启发”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真心内动”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就只能像王夫之所说那样, “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教师要掌握最佳教学时机。 只有等到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教师适时而教,才能如“时雨化之”,收到良好效果。 所谓“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 程颐注语) ( 5) 孔子启发式教学 , 也十分强调教师具备高超的启发技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 教师之 “ 启 ” , 是 “ 开其意 ” , 即打开学生的思路 , 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 教师之 “ 发 ” ,是 “ 达其辞 ” ,即提示学生如何用语言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代替学生去表达。 因此, 教师的教学作用就在于,通过巧妙的“ 启 ” 与 “ 发 ” ,使学生破 “ 愤 ” 而通,变 “ 悱 ”为达。 《 学记 》 对启发式教学艺术的进一步阐发 ( 1) 《 学记 》 “君子之教 ” ,对启发式教学有精辟论述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达则思。 和 、 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注 】 喻:启发诱导。 道:同 “ 导 ” ,诱导、引导。 强 :劝勉,勉励。 抑:压制。 开:启发,指示门径。 达:通达。 和:和谐。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译文 】 教师对人施教,要会启发诱导:(对学生应该)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就可以称为善于启发诱导了。 ( 2) 《 学记 》 对启发式教学的贡献 第一、 《 学记 》 对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 一是“道(导)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 二是“强而弗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 ; 三是“开而弗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 以上三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起到 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 这就是 《 学记 》 所说 的“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第二、 《 学记 》 明确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效果 《 学记 》 中说 “道而弗牵则和” ,意即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 ,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教师只要做到了“道” (导)强”“开”,就能达到“和” (和谐)“易” (顺利)“思” (思考)的效果。 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 、 《 学记 》 对孔子启发式教学艺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启发式教学上 , 《 学记 》 不仅发挥了孔子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的思想 , 而且还提出了不是等待 , 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 学记 》 的这些宝贵见解 , 很有现实意义。 它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互补充 , 相映生辉 , 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艺术的经典论述 , 对后世教育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 , 是 古代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 征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 :“真正的学校 , 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 德波诺 说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必然主旋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 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重视了学习者的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这正是一般示范性教学和言说性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特征。 ( 2) “ 问题性教学 ” ,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具体地表现为 “ 好问 ” ,即碰到问题就要问 “ 为什么 ” 、 “ 怎么办 ”。 《 论语 卫灵公 》 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曰: “ 不曰 ‘ 如之何,如之何 ’ 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 【 注 】 如之何:怎么办。 末:读蔑,指没有办法。 孔子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不问 “ 怎么办 ” 的人,我也拿他没办法了。 问题性教学 , 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因为它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 、 问题性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 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 就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我国南 宋朱熹的 《 朱子语类 读书法 》 说: 读书无疑者 ,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长进。 明代学者 陈献章 《 论学书 与张廷实 》 说: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 强调了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你有小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小的进步;你有大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大的进。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相关推荐
2.项目支出专项结余的管理式。 3.项目支出净结余的管理方式。 ( 1)项目支出净结余的形成 ; ( 2) 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净结余的 加 强是结余资金管理的 重点 ; ( 3)对净结余资金的管理,在不同 的阶段具体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程序和职责分工 (一)结余报送阶段 (二)结余确认阶段 (三)预算执行阶段 (四)预算编制及批复阶段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一
IS建立局域网或 PC工作站,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 PC工作站或专用电话,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国家、省、地(市)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骨干网络,不仅具有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备数据中心、预警预报、视频会议、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功能。 (一)基础网络及其平台建设 国家、省、地市网络平台可租用
——东华大学 二、可以借鉴的做法 (三)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 ◆适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 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 , 由参不共建的学院和企事业卑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 , 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 , 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案 例 二、可以借鉴的做法
让参与者通过制作视频短片来介绍一本图书,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并起到推介图书的效 果。 该 项目自 2020年起开始实 施,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小选手参加 暑期阅读 一城一书 • 1998年美国 • One book one city • One book one munity • 推动阅读,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 202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统计已经有 400多个项目 •
结对; 山西、江西 两省开展了跨省的“手拉手”互学交流活动; 湖南省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取得经验再稳步推广。 • 重庆在培训之初就采取各区县之间“手拉手”互帮互助的形式,迅速达到了双率 100%,在学思阶段不断加强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 海南 amp。 宁夏:启动海口 大武口手拉手活动 ,联手推进 • 湖北 amp。 山东 amp。 福建 : 三省牵手,手拉手让弟子规走进三人行。 •
% 1 % % 内蒙 30 17 % 9 % 0 % % 辽宁 14 11 % 3 % 0 % % 吉林 20 16 % 4 % 0 % % 黑龙江 10 10 % 0 % 0 % % 上海 5 3 % 2 % 0 % % 江苏 17 14 % 3 % 0 % % 浙江 21 21 % 0 % 0 % % 安徽 10 9 % 1 % 0 % % 福建 9 7 % 2 % 0 % % 江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