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内容摘要: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 问对 ” 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内容  “启发 ” 一词源于 《 论语 述而 》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 复,再告也。 【 注 】 愤、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启:开导、点拨、提示。 发 : 《 说文 》 是发矢,射发之义 ,引伸为传授知识。 子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意思是说 : 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想不通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开导 、 点拨 、 提示,助其自思; 当学生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讲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传授知识,免其思维之苦,使其学有所得。 如果一个方的东西,已经对学生讲明了一个角的样子,他还不能据以推知其余三个角的样子,那就不必再讲了。 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首创者,以上 《 论语 述而 》 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智慧(“教之智”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学生若非“真心内动”,那么, 无论教师如何喋喋不休,唠叨不已,都是白费口舌的。  所以,王夫之说, 教必内动, “ 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 1)孔子启 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 “ 学思结合 ” ,避免不动脑筋的生吞活剥。 孔子说: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论语 为政 》 )即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正是为了避免产生“罔” (迷惘 )与“殆” (危殆困境)的结果。 所以孔子要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充分思考 ; 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了,必然生疑,疑则发问,问则求解,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 2)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是 孔子启发 式 教学的基本方式。 此即说,孔子教学,只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他才给以有分寸的点拨、引导、提示 ; 只有在学生因思无所得而恢心丧气时,他才会直接传授知识。 换句话说,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指望轻易得到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必须先动脑筋,自求自得(最好能够自思而通)。 因此,在孔子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必须做到 “ 学 ” 与“ 思 ” 相结合, “ 举一反三 ” 是启发的结果。 ( 3)孔子 的 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因为,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的“启发”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真心内动”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就只能像王夫之所说那样, “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 (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教师要掌握最佳教学时机。 只有等到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教师适时而教,才能如“时雨化之”,收到良好效果。 所谓“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 程颐注语) ( 5) 孔子启发式教学 , 也十分强调教师具备高超的启发技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 教师之 “ 启 ” , 是 “ 开其意 ” , 即打开学生的思路 , 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 教师之 “ 发 ” ,是 “ 达其辞 ” ,即提示学生如何用语言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代替学生去表达。 因此, 教师的教学作用就在于,通过巧妙的“ 启 ” 与 “ 发 ” ,使学生破 “ 愤 ” 而通,变 “ 悱 ”为达。 《 学记 》 对启发式教学艺术的进一步阐发 ( 1) 《 学记 》 “君子之教 ” ,对启发式教学有精辟论述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达则思。 和 、 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注 】 喻:启发诱导。 道:同 “ 导 ” ,诱导、引导。 强 :劝勉,勉励。 抑:压制。 开:启发,指示门径。 达:通达。 和:和谐。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 强而弗抑则易 ,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译文 】 教师对人施教,要会启发诱导:(对学生应该)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就可以称为善于启发诱导了。 ( 2) 《 学记 》 对启发式教学的贡献 第一、 《 学记 》 对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 一是“道(导)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 二是“强而弗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 ; 三是“开而弗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 以上三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起到 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 这就是 《 学记 》 所说 的“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第二、 《 学记 》 明确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效果 《 学记 》 中说 “道而弗牵则和” ,意即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 ,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教师只要做到了“道” (导)强”“开”,就能达到“和” (和谐)“易” (顺利)“思” (思考)的效果。 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 、 《 学记 》 对孔子启发式教学艺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启发式教学上 , 《 学记 》 不仅发挥了孔子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的思想 , 而且还提出了不是等待 , 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 学记 》 的这些宝贵见解 , 很有现实意义。 它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互补充 , 相映生辉 , 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艺术的经典论述 , 对后世教育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 , 是 古代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 征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 :“真正的学校 , 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 德波诺 说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必然主旋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 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重视了学习者的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这正是一般示范性教学和言说性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特征。 ( 2) “ 问题性教学 ” ,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具体地表现为 “ 好问 ” ,即碰到问题就要问 “ 为什么 ” 、 “ 怎么办 ”。 《 论语 卫灵公 》 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曰: “ 不曰 ‘ 如之何,如之何 ’ 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 【 注 】 如之何:怎么办。 末:读蔑,指没有办法。 孔子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不问 “ 怎么办 ” 的人,我也拿他没办法了。 问题性教学 , 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因为它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 、 问题性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 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 就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我国南 宋朱熹的 《 朱子语类 读书法 》 说: 读书无疑者 ,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长进。 明代学者 陈献章 《 论学书 与张廷实 》 说: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 强调了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你有小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小的进步;你有大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大的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