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内容摘要:

气溶胶 ” ,散布在空气中,沿呼吸道进入人体 伯氏疏螺旋体所致莱姆病 1982年发现 硬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第一期表现流感症状慢性游走环形红斑 第二期出现神经和循环系统损害 第三期数月数年后大关节炎 青霉素治疗 克雅氏病 疯牛病 朊毒体(朊毒蛋白)引起 食用疯牛肉传播 潜伏期 5- 10年 早期焦虑、压抑、头痛、躯体痛、感觉持续异常 病情发展,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晚期,健忘,肌痉挛、舞蹈病 病程平均 14个月 脑组织有朊毒体存在 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的研究重点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以及流行病学和预防 感染 Infection •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 人 病原体 环境 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过程的表现 •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病原携带状态 •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一过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被动免疫 •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Covert infection • 数量多 • 免疫应答 • 组织损伤 • 生化 • 临床症状、体征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 显性感染 (传染病急性发作) overt infection • 数量多 • 免疫应答 • 组织损伤 • 病理生理的变化 • 临床症状、体征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或转为慢性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免疫应答 有 有 组织损伤 轻 有 生化改变 无 有 病理生理改变 无 有 症状和体征 无 有 发生率 高 低 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 有 有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 大多数 大多数 感染后转变为病原体携带 少数 少数 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 带病毒者 • 带菌者 • 带虫者 • 潜伏期携带者 • 恢复期携带者 • 健康携带者(无症状携带者) • 急性携带者 • 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暂时的平衡 • 不显性感染,但也不清除,长期潜伏 • 免疫功能下降时,显性感染 关于病原携带状态,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可以出现在显性感染后,也可出现在隐性感染后。 B. 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C. 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者。 D. 并非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能排出病原体。 E. 机体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X型题 关于显性感染,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B.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 C. 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D. 大多数天花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E. 病后免疫力巩固,不会再受感染 决定感染过程的因素 病原体的 Pathogenicity 机体的免疫应答 环境因素 病原体的作用 •数量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变异性 variability 免疫应答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应答 • 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 天然屏障: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 体液因子: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 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细胞因子 •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 IgG IgM IgA IgD IgE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 病人 (patient) • Covert infection people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虫媒传播 • 接触传播 • 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 土壤传播 • 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 有周期性表现 • 与免疫状态有关 在传染过程中,隐性感染增加时, 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 A. 轻型病人增加 B. 带菌状态增加 C. 潜伏性感染增加 D. 免疫人群扩大 E. 显性感染减少 下列哪项关于传染源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当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 并排出体外即成为传染源 B. 不同传染病中,临床类型不同,流行病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